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 发布时间:2016-12-08
- 浏览次数:5177
“3组,切的时候不要震动,全部粗车完再加工”“6组,铁屑容易卷在一起,要注意切削用量”……当记者到达数控实训车间时,有一位“老师傅”正站在轰鸣的车床中间,不时指点着几个“小徒弟”。举手投足间的儒雅与还攥在手中的半根粉笔表明,这就是传说中的“数控大师”徐国胜。
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虽然只是基础实训,但徐老师依旧按照正常工作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时刻强化他们“精益求精”的意识,让学生做到“能力范围内的”为止。“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数控车床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多的话语,却无时不透着一位老匠人的严谨与为人师表的职责。
转眼已接近中午11点,课程持续3个小时了,此时记者才知道,因是“全实景”训练,这样的一堂实训课通常要进行6个小时。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本以为徐老师可以稍事休息,但他却不知道从哪拿出个面包,边嚼边写起教案来。在他的概念里,“干点零活已经是休息了。”
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徐老师接到任务,让他负责开发本市一台从日本引进的车铣加工中心,他便一心“钻了进去”,从此与数控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年来,徐国胜基本没休过一个节假日,碰上赛事,朝5晚12更是常有的事。相较旁人的“引以为傲”,徐老师却始终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付出与成绩,只是说着:“作为老师,我的职责就是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传承发展下去。”二十年追求,“精益求精”已经融入他的血液当中。
如此付出,业绩注定闪耀。徐国胜开发出复杂车铣薄壁零件组成的国防流体动力装置,扭转了我国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设计出专用夹具,使市重点项目“喷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定位精度达到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为中国代表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设计出专用工具箱和检测量具,开启了我国数控车项目新时代……而作为“教书匠”的他,更是在培养出一批批数控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一次次带领学生走出、走向世界,一项项“绝技”已深深镌刻在一枚枚奖牌之中。
从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中国集训队教练组长,徐国胜与数控车床结缘的二十年,也正是我国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徐国胜标准”已经代表着我国数控车项目的标准,影响着世界标准。
总以为,采访“大工匠”就理应有一个耀眼夺目的“现场绝活展示”,但徐老师使记者真真切切明白,饱含“工匠精神”的“绝活”是蕴藏在时时刻刻当中的“润物细无声”,每一次指导都是“凝聚心血”的传授。
(原标题: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