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发布时间:2016-12-08
浏览次数:5177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从课堂标准到实训标准,从教学标准到竞赛标准;从企业产品标准到人才培养标准,从天津标准到中国标准……他一次次超越自己,一次次刷新纪录,他研制开发的数控竞赛工具成为中国选手出战世赛的精尖利器。他就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技师徐国胜,一位将“工匠精神”发挥到的“教书匠人”。
  
  “3组,切的时候不要震动,全部粗车完再加工”“6组,铁屑容易卷在一起,要注意切削用量”……当记者到达数控实训车间时,有一位“老师傅”正站在轰鸣的车床中间,不时指点着几个“小徒弟”。举手投足间的儒雅与还攥在手中的半根粉笔表明,这就是传说中的“数控大师”徐国胜。
  

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记者发现,徐老师每指出一个问题时,只有一组学生跟他点头互动,呈现“你低头来我抬头”的“连续作业”画面。仔细听了才明白,徐老师的指导并非“小班授课”,而是“单兵教练”,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组别指出不同问题,所以是分别与不同组学生交流。徐老师如何兼顾指导多台车床操作?徐国胜团队成员赵海龙告诉记者,徐老师的“绝活”之一便是“耳聪目明”,“师傅可以通过听车床运转、刀具切削、加工振动的声音,看操作姿势、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就能判断出操作存在什么问题。”听完解说,再看徐老师所站的位置,满满的感慨与佩服。现场,距离徐老师远的车床已经在2米开外。
  
  虽然只是基础实训,但徐老师依旧按照正常工作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时刻强化他们“精益求精”的意识,让学生做到“能力范围内的”为止。“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数控车床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多的话语,却无时不透着一位老匠人的严谨与为人师表的职责。
  
  转眼已接近中午11点,课程持续3个小时了,此时记者才知道,因是“全实景”训练,这样的一堂实训课通常要进行6个小时。中午有半小时吃饭时间,本以为徐老师可以稍事休息,但他却不知道从哪拿出个面包,边嚼边写起教案来。在他的概念里,“干点零活已经是休息了。”
  
  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徐老师接到任务,让他负责开发本市一台从日本引进的车铣加工中心,他便一心“钻了进去”,从此与数控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年来,徐国胜基本没休过一个节假日,碰上赛事,朝5晚12更是常有的事。相较旁人的“引以为傲”,徐老师却始终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付出与成绩,只是说着:“作为老师,我的职责就是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传承发展下去。”二十年追求,“精益求精”已经融入他的血液当中。
  
  如此付出,业绩注定闪耀。徐国胜开发出复杂车铣薄壁零件组成的国防流体动力装置,扭转了我国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设计出专用夹具,使市重点项目“喷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定位精度达到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为中国代表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设计出专用工具箱和检测量具,开启了我国数控车项目新时代……而作为“教书匠”的他,更是在培养出一批批数控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一次次带领学生走出、走向世界,一项项“绝技”已深深镌刻在一枚枚奖牌之中。
  
  从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中国集训队教练组长,徐国胜与数控车床结缘的二十年,也正是我国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徐国胜标准”已经代表着我国数控车项目的标准,影响着世界标准。
  
  总以为,采访“大工匠”就理应有一个耀眼夺目的“现场绝活展示”,但徐老师使记者真真切切明白,饱含“工匠精神”的“绝活”是蕴藏在时时刻刻当中的“润物细无声”,每一次指导都是“凝聚心血”的传授。
  
  (原标题: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上一篇:徐炳坤:十年磨一剑 锻造机床刀具

下一篇:“钳工”朱卫东:28载打磨“毫厘之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