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戚墅堰所刘云清:把设备维修当做打磨艺术品
- 发布时间:2016-11-03
- 浏览次数:5725
20年,他把自己从一个青涩懵懂的中专生,锻造成了企业设备维修的及时雨、技术改造的顶梁柱。不惑之年,他收获了“江苏省劳动模范”的殊荣。他就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戚墅堰所”)自动化推进办公室主任、技师刘云清。
潜心专注,术业专攻,使他全面系统掌握了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设备的故障维修,并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先后开发出数控珩磨机、节能免维护液压站、铸件自动点数系统、砂芯自动浸涂机、高压预清洗机等数十余项成果,另获实用新型1项,受理发明1项,成了公司上下公认的技改标兵。
中车戚墅堰所刘云清:把设备维修当做打磨艺术品
他喜欢别人喊他“刘工”,因为“这是对一名技术工人高的褒奖”。
“山寨换刀门”让他初露锋芒
1996年,20岁中专毕业的刘云清进入戚墅堰所,成为一名机械设备维修工。机电一体化是行业大势所趋,彼时研究所引进了大型数控设备,而他对数控技术几乎一窍不通。实际工作当中,数控设备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机械和数字两派常常扯皮,所里决意培养一批机电一体的维修人才,他便是其中之一。
4年后,一台中国台湾产大型数控机床的换刀门发生故障,整个设备陷入瘫痪。如果采用常规报修流程,一来一回至少需要3个月之久,由于该设备不可替代,这期间不仅生产停滞,延迟交货产生的违约金就高达数百万元,无形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机械专业基础扎实的刘云清自告奋勇,提出来重新制作一个换刀门的解决方案。
事不宜迟,刘云清扑下身子,一力承担起测量、制作等一系列工作。他连续奋战两昼夜,拿出了机械方面的看家本领,甚至连木工活都没落下,一个木制的换刀门被严丝合缝安装到位,等到几个月后新的零部件送来,这个“山寨换刀门”依然工作,一切正常。
“山寨换刀门”让年轻的刘云清一举成名。从此,所里生产线上遇到的疑难杂症,总少不了他过一过手。“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刘云清的口头禅,“我经手的设备一天修不好,我都睡不好觉。”
临危救急保下5000万元大单
近年来,戚墅堰所逐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齿轮传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柴油机零部件五大板块的产业格局,其中,仅汽车零部件产业2015年的销售规模便达9.6亿元。相比于数千家行业的民营企业,身为国企的戚墅堰所拼的就是过硬的技术实力。
重型卡车悬架上的某个核心部件,每年就能为戚墅堰所带来5000万元的稳定收益。这一笔数额庞大的订单,是刘云清三年前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拿下来的,险些就旁落他国,因为国内除戚墅堰所再无第二家企业能够完成该零部件的生产。
当时所里加紧赶工制作5件样品,要发给客户以争取订单,就在到期前两天,一台日本进口的大型加工中心出了故障。眼看交货日期迫近,多位技师忙活一整天也没能排除问题,整个汽车零部件部门的同事几乎陷入绝望。事急可托,所领导请刘云清出马,他仅用了4个小时便检测出问题点,随后重新设计电路,让设备运转起来。交货前半小时,5件样品全部封装发货。
“就像考试一样,和时间赛跑,与故障短兵相接。”每每想起这笔每年5000万元的项目订单,刘云清胸中便涌动着一股满满的价值感,“实践证明,技术就是生产力。”
未来目光投向智能制造
多年练就过硬的技术,让刘云清在业内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就连带出的二十几个徒弟如今也能独当一面了,一些民营企业慕名开出高价请他加盟。前几年,更有一家苏州的企业邀他以技术入股做老板,都被他拒绝了。“是所里给我提供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和机会。”刘云清说,他知道感恩。
2年前,戚墅堰所成立了以刘云清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职能是研究解决生产一线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轰鸣的生产车间一角,简单搭建的二层板房,就是刘云清和几位技术骨干常常碰头的地方。走进工作室,几块白板上是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标注和图纸,工作台上满满的测量工具、零部件,足可见这间房里平时的工作强度。
2015年,刘云清和他牵头的这个团队,完成了断刀保护传感器、铸件委外管理自动清点系统、浇铸隔板防溅系统等11个攻关项目的研制和应用开发,仅断刀保护传感器的研制,便为企业带来超过500万元的利益。今年,工作室已经明确13个攻关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对于刘云清而言,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年届不惑的他,决定把目光投向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中,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将有且必有更大作为。
(原标题:中车戚墅堰所刘云清:把设备维修当做打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