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钳工”朱卫东:28载打磨“毫厘之功”

发布时间:2016-12-06
浏览次数:4956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误差0.004毫米,可以!”东风设备的组合机装配车间里,朱卫东神情专注而严肃,他正在用方尺检测一台新装备的纵向导轨垂直精度。成年人的头发丝直径约是0.08mm,数控机床制造工艺要求误差不高于0.02mm,东风设备机床的误差精度严苛到0.015mm,而朱卫东把这个数字控制在0.01mm以内。
  
  朱卫东,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的“钳工”,他的工作是用数以千计的零件,组装出可以生产各类产品的组合机床流水线。而整个机床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件,若与设计标准间有误差,都会导致后无法产出合格的产品,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在调试设备的朱卫东。
 
  从18岁成为东风设备的一名钳工起,朱卫东用28年打磨自己的“毫厘之功”,他希望,每台经手的设备都能达到“零误差”。
  
  “每个零件都是有生命的”
  
  和冰冷笨重的机器打了二十几年交道,朱卫东一点都不厌倦,每天一来到厂房,便开始趴到各个设备前敲、磨、测……直到他们都能正常运转。
  
  调试现场,机器轰鸣,火星四溅,朱卫东一手拿着气压阀控制设备由上至下移动,一手持仪表盘,凝神观察着每一个高度的误差。高度差超标时,则要调整滑鞍下的气压垫,往前倾一点、往后倒一点,直到仪表盘上的数字归于。在他手中,这些设备似乎都有了生命,而每一次安装调测都是一次“将心比心”的交流。
  
  “不要小看你干的活,我们不是把设备简简单单装起来,每个零件都是有生命的,你细心对待他,他就会回馈你好的产品。”这是朱卫东刚进厂时,师傅李化平告诉他的,朱卫东在日后的工作中铭记于心。
  
  组装一台设备,需要上千个零件,近120道工序。从清洗零件开始,朱卫东便通过看说明、查资料,将每一个零件的形状、功能了然于胸。进而是用零件组装成部件,将部件安上整装机床,每个环节,他都要反复研究图纸,理解设计原理。一台设备下来,朱卫东已经将整个机床的构造庖丁解牛地装进了自己心里。
  
  爱“较真”使得朱卫东的技术不断精进,产品备受认可。有一年,朱卫东和团队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帮上海柴油机场组装了一台仿德国造的生产设备,因为使用效果好,这家厂将后续的20台设备全部交给了东风设备来生产,这件事让朱卫东大受鼓舞,也真正体会到了师傅所说的“工作给予的乐趣”。
  
  “有时看到自己装配的机床活灵活现地运转起来,生产出一个一个合格的产品,那种高兴,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说起工作,朱卫东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组合机装配中心的“大夫”
  
  “他就像是我们组合机装配中心的‘大夫’,一般设备调试中发现什么‘疑难杂症’,都找他,一些兄弟企业的机床出了问题,也点名让朱卫东去援助。”说起朱卫东,组合机装配车间的班组长王军赞不绝口。
  
  2014年,东风公司四九厂的发动机生产线出了故障,因为一直没找到原因,已经停产了一个礼拜,总装厂的提货时间迫在眉睫,再不投产,就是严重的生产事故。四九厂紧急求援,朱卫东和王军、徒弟李峰,连夜赶到四九厂“救火”。凌晨2点、凌晨3点……朱卫东还在认真地查找分析,不断调试,天亮时,朱卫东和团队终于修复了故障,使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
  
  在同事、徒弟看来,没有朱卫东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什么紧急状况,只要他一出马,总能找到“病根”。在被问到有什么“诀窍”时,他脱口而出:“爱琢磨!”
  
  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朱卫东把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琢磨零件、图纸和工艺改进。一到周末,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翻阅各种钳工工艺资料,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打磨自己。直到今天,一遇到技术难题,朱卫东都会把它们“带回家”细细琢磨,在第二天给大家提出一个全新的思路。
  
  朱卫东笑称:“我喜欢碰到问题。通过不断琢磨,用新方法把它解决掉,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那种感觉,很爽!”
  
设备调试阶段,朱卫东在对比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
 
  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如今的工作都是集体作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说到传承,朱卫东表示,“我从来不认同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只有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才能共同进步!”
  
  李峰在2005年从别的班组转来,师从朱卫东学习,因为是半路出家,底子薄,做起装配来有些吃力。朱卫东结合他干过钳工的特点,因势利导,从机床找水平到完成调试,不厌其烦地亲自示范教导。在他的指导下,李峰获得了全国职工技能大赛第三名,还被破格晋升为技师。说到师傅朱卫东,李峰用了一连串词儿“敬业、有责任心、随和,技能高,传艺上没有保留”。
  
  除了对自己的徒弟倾囊相授,朱卫东一直琢磨着如何把自己的技能经验分享给更多年轻人。2014年,“朱卫东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牵头人,朱卫东把各种的技术人才吸收到团队,组织创新研发,把一些研究成果搞成标准化文件,推广到整个车间。到今天,工作室已经产生了四五十项标准化成果,一大批肯钻、肯学的员工也在这里涌现出来。
  
  “钻进去沉下心吃大苦修匠心”
  
  从一名普通钳工到东风公司的技能师、人才库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技能人才,这些年,朱卫东身上的身份多了,光环多了,但在他的许多同事看来,朱卫东“一点都没变”,还保持着一个工人质朴的本色。
  
  “他干过的每个事儿都要琢磨透,能做到更好的绝不含糊。对于没干过的事儿,也敢于挑战。车间刚安装数控机床时,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朱卫东除了工作时间,回家去还要继续钻研结构,琢磨怎么安排工作,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老师傅张明达说,即使在成为技师后,朱卫东一有时间便会和年轻工人们一起做“挫毛坯”、“洗零件”等“粗活”,为的是不丢掉钳工的“手头功夫”,保持扎实的基本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对朱卫东来说,想成为一个好工匠首先得“吃得了苦”。东风设备党委书记刘建国介绍,因为技术过硬,今年一年,朱卫东有7个月都在全国各地出差,帮用户现场调试设备。夏天时,车间里的温度高达到45度,朱卫东还需要不时钻到密闭的设备里检修故障。“里面温度比外面还要高三四度,闷得像‘澡堂子’,出来的时候身上会有一层白色的盐碱”,说起这些,朱卫东轻描淡写,对他来说,多吃点苦,能换得一个好产品,“很值”。
  
  不失本心,不慕浮华,朱卫东数十年如一日,只想把一件事做好,“如果说科学家是‘疯子’,那工人就是务实派,用这一双手,把所有的想法、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存在。钻得进去,沉得下心来,遇到问题不退缩,想尽办法去解决,才能把这个光荣的工作做好。”朱卫东深情地说。
 
(原标题:“钳工”朱卫东:28载打磨“毫厘之功”)

上一篇:技师徐国胜:数控大师的“中国标准”

下一篇:大国匠心王田苗:20年不断推动机器人用于临床医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