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匠谭柱:专治数控机床疑难杂症
- 发布时间:2016-12-26
- 浏览次数:4141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不久前,2016年中国高技能人才高政府奖项——“全国技术能手”榜单公布,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数控维修技师谭柱榜上有名。
从一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技能高手,谭柱从事数控机床调修工作20年不换岗,仅凭一人之力就能修复上亿元的设备,多年的钻研和坚持,让他掌握了专治电气设备疑难杂症的“绝活”,让众多旧设备起死回生。
“真正的技术大师,要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谭柱这样理解工匠精神,也是这样要求自己。
广西工匠谭柱:专治数控机床疑难杂症
爱钻牛角尖的大师
广西玉柴,中国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
在繁忙的生产车间内,数控机床的运转状态决定着生产效率。只要任何一个零部件出了问题,整条流水线就会瘫痪。
谭柱的工作是对数控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凸轮轴自动安装系统”前,谭柱正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进行设备的校准。
“凸轮轴自动安装系统”在发动机组装系统中起到安装高精度轴承的重要作用,按照要求误差要小于0.02mm(2丝),粗糙度0.8μ(微米)。通常人的一根头发在7-10丝左右,所以谭柱要把设备校准,误差要控制在小于一根头发丝1/5的直径。一旦超出2丝,误差就会变成错误,引发生产事故。
“干这个活就是要精而细,容不得半点马虎。”谭柱说,“有时还得有钻牛角尖的劲头。”
1996年7月,18岁的谭柱从技校数控维修专业毕业后进入玉柴工作。
“到企业后发现,学习到的知识与工作中的实战相比,简直就是沧海一粟。”谭柱感慨道。
当时,玉柴引进了大量德国设备,光是设备的各种资料就能装满两个一米多高的文件柜,而且还是英文或者德文的。这让外语基础薄弱的谭柱很“抓狂”。不服输的他,买了一本牛津字典和一个文曲星,靠着这两个工具,硬是一点点“啃”下那些一本就有数厘米厚的资料,掌握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运行情况。
“如果厂里的一些设备没有及时得到修复或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饭都吃不下,就算回到家里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想着如何将设备修好。”谭柱说,有时候会半夜爬起来查寻资料,寻找解决的途径。
就是靠着“爱钻牛角尖”的这股劲头,谭柱不断超越自我,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迅速从一名普通青工成长为数控维修技师、技师。
让数控机床“起死回生”
在同事们看来,谭柱有着一双能让机器“起死回生”的巧手。
“他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上待了20年,集团里没有他修不好的机器。很多数控器械出现了‘疑难杂症’,几乎都是他‘治’好的!”玉柴机器集团五发厂副厂长李进介绍说。
2015年12月,玉柴集团子公司珠海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台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出了故障,龙门架双轴不同步,机器运转不起来。珠海船动的维修工试了多种方法都于事无补。若请机器生产厂家来修,不仅费用高昂,而且耗时太久延误工期。
情急之下,谭柱临危受命赶往珠海,带领团队奋战到半夜,第二天便将设备恢复正常。
在大生产时期,粗镗缸孔缸壁专机遇到了瓶颈工序,由于上、下缸壁间的空隙大,严重拖缓了产品加工的时间,影响了产品的产出。谭柱翻阅、查找了大量资料和图纸,提出了对动作进行优化的建议,制定了可行性改造方案,使加工节拍由原9分20秒提高到5分10秒,产能比原来提高44%。
专治“疑难杂症”外,穿蓝大褂的“谭医生”还具有妙手回春的本事。
每年玉柴都有一些国外机器的零件要换,原厂采购成本高昂;同时,车间内还有一批设备面临淘汰,但里面的一些零件还很完整,当废旧处理掉太可惜。为此,玉柴启动了备件国产化改造及备件修复回用的计划,谭柱正是这个计划的领头羊。
在他的妙手下,一个个废旧机器的零件焕发新生,曾经停止的机器重新运转。仅2015年,经他修复的旧件就有82件,仅备件修复回用就为企业节省了36万元。
智能化有工匠用武之地
坚守岗位20年,谭柱见证了玉柴的发展变化,玉柴也见证了谭柱的成长成才。对数控维修的执着让谭柱明白,只有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才能将技艺传承下去。
谭柱在集团公司多次举行数控技术讲座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共培训学员980人次。通过“传、帮、带”,谭柱的徒弟晋升工的有53人、技师7人、技师3人,其中不少人是全区技能大赛的“状元”。他策划建立多功能数控实训平台,将生产线模拟化操作,将宝贵经验传给弟子。
“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离不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离不开工匠的坚守和细致。”谭柱说。
(原标题:[广西工匠 匠心筑梦]谭柱:专治数控机床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