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彭健生:挑战精度极限的“大磨术师”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次数:5710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彭健生,34岁,技师,2002年进入中船重工第七○七研究所工作,现担任磨工班长,长期承担高精度陀螺仪零部件和惯性平台的精密加工,技术。他带领的精加工班组,曾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彭健生曾获天津市“国防工匠”称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6年,当选本市首批“津门工匠”。
  
工作中的彭健生 张磊 摄
 
  0.001毫米是什么概念?比头发丝直径的1/70还细小!这是我们无法感知的高精度。却是天宫二号、北斗导航卫星、辽宁舰、核潜艇、导弹等我国高科技航空、航天、航海、军事装备惯性导航系统的关键零件——陀螺仪电机轴螺旋槽深差的精度要求。
  
  “0.001毫米的误差,这对零件打磨技巧要求极高!但我的八步操作法,就能搞定它。”早晨8时,在七〇七所磨工车间,开工前,彭健生自信地谈起其发明工法的精妙之处。
  
  随着精密数控磨床启动,他本能地把手放在主轴箱上,通过感受震动就能迅速判定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开工!安装马达轴加工件、对刀、校准、磨削……一系列磨加工动作,一气呵成。磨(削)加工,就是用砂轮、油石和磨料,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
  
  车胎气芯大小的马达轴,共有36道螺旋槽,每道槽深约0.005毫米。因加工时远离视线,肉眼无法观察,彭健生正启动“人机合一”的“耳听”独门绝技,判断槽深加工精度。此时,他不容打扰。只见他眉头微锁、神情专注,时而盯着工件、时而盯着机床。同时,双手娴熟地按动操作钮。
  
  一刀刀磨下去,机床都是“嗤”一声,但他听来却不同。“声音长而浑厚,恰好达到0.005毫米的槽深要求。若要补刀,声音短而清脆,刚好0.001毫米的力道。”站在彭健生身旁学习的徒弟孙祥瑞解释。
  
  彭健生的这一绝活儿,弥补了自动化机械不能满足千分之一加工精度要求的缺憾。而这是他从技校毕业入厂之初,跟着师傅倪长松摸索出来的。
  
  那时,数控机床专业出身的他,只能在夜深人静、其他设备停机时,数万遍操作手动磨床,勤奋练习。两三年后,他终于可听声凭感觉进刀,且刀刀。前些年,更新了新磨床,他又适时改进技术适应当下需要。
  
  大约1小时后,磨床停转。彭健生取下马达轴。只见马达轴一侧,规律整齐地排列着16道微凹的槽,道道光洁、弧线优美。一测试,每道槽深都符合精度要求。
  
  彭健生摸着磨床,回忆着当初引进这一新型设备时的艰难处境:马达轴的设计精度误差要求,也由0.003毫米提升到0.001毫米。这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更无任何借鉴。看着图纸,加工起始点如何确定,工人都一头雾水,更别提达到精度要求了。
  
  “既然别人能设计出来,我就能干出来!”不服输的彭健生,塌下心来钻研。摸透机床、查阅文献、开发程序,一点点啃技术;寻找适合材质的砂轮刀具,依靠个人手感和技术,用砂条手工精修合适宽度、形状的刀具,解决砂轮崩角问题;电机轴加工成本高,缺少零件供练习,他就想办法借出单位多年库存的200多个报废轴,全部加工一遍……半年时间,无数次尝试,终在新设备上,他成功完成了所有型号马达轴螺旋槽的数控加工,达到设计精度要求。据此,他总结了陀螺电机轴螺旋槽数控加工八步操作法。
  
  “这让马达轴成活儿率由50%提高到99%,生产效率提高了4至5倍,满足了批量化生产需求,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至今谈起这一操作法,生产制造部工会负责人雷岩仍旧心情激动。
  
  这一操作法,不仅被评为天津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填补了国内工艺技术空白,还在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等领域中广泛推广应用。
  
  如今,彭健生已精通不同材料、工艺的磨加工技术,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当前,高科技、精密仪器用特种材料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车钳铣刨工艺,磨加工越来越重要。因此,我更要不断向精度零误差的极限靠近,精益求精地当好‘大磨术师’。”
 
(原标题:彭健生:挑战精度极限的“大磨术师”)

上一篇:朱军:数控“新星”的追求与梦想

下一篇:王阳:为“神十一”打造“零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