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床绣花的操作工——王彦贵
- 发布时间:2018-10-16
- 浏览次数:5320
机械制造中的精加工,被很多人称为用机床绣花的手艺,云南昆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二分厂加工中心的操作工王彦贵,工作12年来,练就了的技术,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他带出的团队也成为厂里的技术班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用机床绣花的操作工——王彦贵。
一大早,王彦贵就在自己的工作区忙开了,厂里刚接到的一批活交到了他的手上。只见王彦贵全身贯注地在机床前操作着,丝毫不敢懈怠。据了解,这批新到的订单是要加工一种精度在零点零几毫米左右的零件。和普通规整的零件不同,这批零件因为形状独特,要加工成成品,必须经过铣、镗、削等多道复杂的工序。虽然工作任务紧、难度大,但王彦贵并没有慌乱,因为他的手里有绝活——一个他自己设计的小工具。
别看这小东西不起眼,它的作用可非常大。王彦贵指着手里的工装介绍到:“这个工装通过几个定位销,一放就可以定位了。如果采用传统加装方式——火钳的话,一次只能卡一件,效率比较低下。现在用这个工装,可以一次装两件,铣完外形就可以把轴承孔镗削完成。”
王彦贵是个爱琢磨的人,经过对不同加工需求零件的仔细研究,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些加工中需要的工具。有了这些利器,王彦贵在操作中显得得心应手。以这个一次装卡两件工件的工装为例,用了它,不仅加工精度上去了,工作效率也提高到原来的2到3倍。要知道这种零件加工批量都很大,常常是几百上千件的任务量。每件效率提升2到3倍,这样算下了节约的时间就非常庞大了。也因如此,厂里一有重大的任务,常会交给他来做。
除了在加工中精益求精,王彦贵在技术上同样脚踏实地,敢啃硬骨头。这种专研的品质也成为他工作上不断进步的助推器。在王彦贵所在的二分厂,经常会遇到形状复杂、关键点多、精度要求高的新型工件。一线操作员对这些工作往往避之不及,而爱钻研的王彦贵总是抱着图纸反复琢磨,一次次改进加工方法,改制刀具,不断尝试修改电脑程序……原本中间工序多、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的难活,在他手里变成了简易的拿手活。
“像镗这个孔,我们以前都是钻角。”王彦贵对着一个上小下大,底部还有“脚”的白色柱状工件讲解到:“钻空角,要的刀具比较多。像我做的这个刀杆,这边是镗刀头,后面是倒角。用它做加工,只需要钻一刀,就能一次完成钻、镗两道工序。同样的加工,以前要用到4到5把刀,现在只用两把刀。”
从业十二载,对工作始终热情、认真的王彦贵不仅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获得的个人荣誉也满满铺了一张桌子。王彦贵告诉记者:“一个人的收获不是真正的收获,大家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在工作现场,经常有员工前来向他请教技术问题,他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同志都卯足了劲儿向他看齐,以点带面的,促进了班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王彦贵的同事也先后在公司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王彦贵的努力也得到了厂里领导的认可。云南昆船机械有限公司二分厂厂长黄健这样评价他:“王彦贵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班组的年轻人在当中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他整个班组的年轻人学习的劲头都在上升,他们经常探讨一些问题。我认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美德——传帮带。”
专注做好一件事,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所谓工匠,就是像王彦贵一般,面对工作,迎难而上;面对学习,孜孜不倦;面对同事,诲人不倦。
(本文由中国机床商务网小编根据云南卫视——云南新闻联播栏目——《【劳动者风采】用机床“绣花”的操作工——王彦贵》视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