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锣底制造”到“锣底智造” 工匠精神从未褪色
- 2017-03-21 14:38:144946
【机床商务网 地区风采】砸锣底,山东菏泽市单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行业、新工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否依然。请看——
走进单县城东的八里河村,有节奏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这里的居民已经习以为常,如果这样的声响一时停顿,人们倒不适应了。此起彼伏的咔咔声,来自筛片厂,单县人的老叫法:锣底厂。
“锣底县”享誉全中国
《单县志》记载,1966年到1969年,单县以县城街道和生产队为基础,加工锣底。1970年,全县工业产值3065万元,仅锣底、石棉制品、保温材料就有79个企业,从业者1.7万人。单县一度被称为“锣底县”,享誉全中国。
锣底,书名筛片,是控制粉碎产品细度的主要配件,也是被均匀砸满相同规格小孔的钢片。单县的锣底,孔的形状各异,钢片的长宽和厚度不同,孔的大小直接影响粉碎物体的体积。
代忠锋是一个锣底作坊的工匠,20多年的敲敲打打,使其在磨具、磨针及技改中,造就了的手艺。做模具也是手工活,一台电钻,一台切割机,一些钢块,在工匠的精心雕琢下,磨具上的孔均匀增加,快时,半天可完成一套模具,而小孔较密的模具,则需几天完成一件。
单县锣底加工使用的模具,绝大多数是本地人制造的。除了模具,砸锣底的针也是生产的主件,直径大的针如今可用机器磨制,而直径0.3毫米左右的针只能手工磨制了,机器无能为力。“这需要工匠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和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代忠锋认为。
改造车床颇受羡慕
快速发展的粉碎机市场对锣底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尽管当时的单县锣底制造工艺粗糙,但产品还是供不应求。代忠锋十分自豪地说:“等候拉货的大车,一辆挨着一辆,排满了东关大街。”
市场需求推动科技的发展,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很多人想起用机器代替手工,以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专业性强,应用不广泛,市场上并无锣底加工机器设备,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勤奋聪慧的单县工匠改造了普通车床,革新传统工艺,在齿轮、传送带和模具、针头的配合下,生产出了比手工更精密的锣底。
锣底机器的应用,让单县锣底产业迈上了高速发展之路,除了锣底产品的精密度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生产效率有了飞跃。
采访时,笔者看到了批投入使用的锣底机,其加工的产品宽度高可达到100毫米,比手工的尺寸宽了很多。“当时,谁家有了这种机器,简直要被高看一眼。”代忠锋说。
如今,这台锣底车床已被淘汰,其主人是单县致远机筛厂的主人李光。
李光研发的二代、三代锣底加工机器,可生产从0.3毫米到60毫米孔径的锣底,板子厚度可从0.3毫米做到8毫米,在剪板机、压料机上,基本可以一次性完成。
工匠精神不可缺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锣底行业跌入低谷。“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去产能,降消耗,咬牙维持。”李光说,就是靠着不甘落后的工匠精神,单县锣底产业坚持了下来。
早些年,锣底主要用于饲料粉碎机,打面机等机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用锣底、动车高铁隔离网、高速公路隔离网等,锣底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与时俱进,单县锣底工匠开始上马数控机床等高精密设备。如今已是企业老总的李光感受颇深。2010年,他引进了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代忠锋感慨道:“虽说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应用,但一代代工匠们锻造出的工匠精神不可缺失,仍然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同提高生产工艺一样,单县锣底的销售方式也在与时代接轨。传统的订货会、业务员跑市场,逐渐被网络营销所代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单县锣底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0%。近年来,由于外地招商政策和货源地、交通条件的影响,部分单县工匠在他乡开办锣底加工企业,随之带来的是“单县制造”的锣底销量锐减。然而,半个世纪所锻造的工匠精神并未褪色,正在激励着单县工业由“制造”到“创造”再到“智造”的嬗变。
(原标题:锣底制造五十载工匠精神永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