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芳:以刀具为媒 迎娶初的梦想
- 2017-02-10 09:44:167405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着眼于行业发展的现状,本着尊重、继承和发展老一辈工业建设者一心为国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以一种记述的方式,倾听老一辈专家的回忆时,发掘他们身上折射出的高尚品质,去唤醒行业中缺失的道德和被忽视的价值,给行业人士以启迪和深思。
朱正芳,男,株洲华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梦想当名工程师
朱正芳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小的时候,就有模有样地拿着锤子、钉子,东敲敲,西打打,家里的小桌子、小凳子都是他自己做的。
当超强的动手能力与兴趣紧密结合时,便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8岁时,还在上小学的朱正芳就能够安电灯、接电线;家里的收音机像小白鼠一样成为他“蹂躏”的对象:被他装了拆,拆了装。只是每次都没被妈妈发现,因为他总能够按照之前的样子给装回去,重要的是收音机还能够跟原来一样正常运转。到了中学,他也一直是数理化老师的“得意门生”。
朱正芳对机械类的东西感兴趣是受父亲的影响。朱正芳的父亲在很小的时候羡慕的就是机械工程师,在工作中由于“没文化”,许多工程技术只能依靠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才促使他在建国初期的艰难岁月里做出不少贡献,并与工程技术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而,在父亲的朋友圈里,他好的朋友是工程师,羡慕崇拜的人也是工程师。亲身经历,让朱正芳的父亲意识到,无论何时,读书、学技术总不会是有错的。因此,父亲希望朱正芳能够多读书,“将来当一名工程师才有出息”。
从初中进入中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巨大转变,带给朱正芳无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进了学校之后,他扎扎实实地学了两年。随后,便爆发了那个时代谁都绕不过的“文革”。到1968年的时候,学校基本上是“把书发给我们,就不管我们了”。那时朱正芳21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也疯狂过,上过街、游过行,“后来看到不是那么回事”(父母因为是干部,都在被冲击的范围内),父亲也要求他“别出去闹事”,朱正芳就遵从父命老老实实在家呆着看书。一片混乱中,朱正芳以为自己工程师的梦想就此破灭。然而,上天总是眷顾有理想的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说得好!
在家中除了看书之外,朱正芳还跟着父亲的朋友学做木工、铸工、钳工、还参与了房屋的设计和建筑,到工厂里学铸造,到长沙水泵厂安装水泵等钳工活,长期的技术熏陶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为朱正芳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工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8年,朱正芳中专毕业。对于这些知识分子,国家“包分配”。国家分配的好处是毕业之后自己不用像现在这样操心找工作的事儿,但是,还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身不由己”。朱正芳被分到株洲,跟他一块儿被分到株洲的同学有些很不情愿。因为长沙毕竟比株洲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些,再说,有些长沙本地的同学觉得离家太远。尽管现在长株潭已经一体化了,动车一二十分钟就能从长沙到株洲,不过,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从长沙到株洲坐车需要四个小时。但是,朱正芳却很高兴,因为他知道“一五”期间,株洲是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都安排在了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和株洲洗煤厂。上个世纪 60年代,株洲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台航空发动机、枚空空导弹、台电力机车、台地热发电机组、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能在这么一个城市工作,实现自己工程师的梦想只是时间的问题。
中专毕业后,朱正芳就被分配到湖南省电力设备总厂做铣工,“当时,激动得要死。”由于学校学的是机电排灌专业,对刀具这块不是很熟悉,他就开始“大肆搜罗”刀具方面的书籍。“文革”期间,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遭到瓦解性破坏。朱正芳问老师,学校的图书馆还在不在,老师告诉他图书馆现在是一片狼藉,让他去找找看。朱正芳在校图书馆翻找了一天,找了关于铣工、车工、刀具、镗床、磨床等等一大摞书,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把公共财产拿出去。老师说:“现在很乱,你把它当成破烂一样背出去吧。”朱正芳就在老师的掩护下,把这些“破烂”背出了校门。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厂里面竟没几个人愿意看。朱正芳不从众、不跟风,除了上班时间,无论寒暑,只要一有空,就抱着机械加工书啃,因为他脑中萦绕着一件事:“我要当名的机械工人,向科学高峰攀登。”他还将在书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到生产中,搞一些刀具革新,这些革新后的刀具总能提高加工效率,让他颇有成就感。
不过,朱正芳并不满足于这些小的成就。1976年,湖南省举办了一次机械工人技术大比武活动,这是“文革”之后,湖南省举办的为数不多的一次大型活动,场面甚是宏伟。活动地点刚好在朱正芳的老家湖南衡阳举办,株洲市总工会技术协作会联合市科委和科协选拔了6人代表株洲市金属切削刀具队参加比赛,朱正芳是其中之一。当时,朱正芳用的是自己平时改革的一把并不起眼的铣刀,与几千名竞争者同台竞争。
想象着数千人在机器的轰鸣中,绷紧着弦注视着手中的工件,放眼望去,何其壮观。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朱正芳铣刀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自己的加工进度明显比四周的人快,朱正芳也越来越兴奋。后,朱正芳以加工耗时短,一举获得铣工类比赛名。大型活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获得比赛名的人更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即便现在说来,朱正芳仍然“不淡定”,仿若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的荣誉接踵而来:被厂里选为先进人物,他的照片和先进事迹被贴在工厂大门口的宣传窗内;获得株洲市总工会评选的“株洲市自学成材奖”、“湖南省自学成材奖”,照片被放在株洲公园的大门口的市总工会先进人物宣传窗内;被株洲市评为质量标兵、市先进生产者,还奖励了一个热水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奖品多是毛巾、搪瓷杯子、本子和笔,热水瓶算是“重量级”奖品了,更多的是精神奖励,如奖章、荣誉称号之类。“那时候年轻,也很来劲,得到这些就很满足。”
待到梦想实现时
因为要搞技术革新,朱正芳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但是关于技术方面的书少之又少,这让朱正芳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正芳在株洲大的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叫《机械工艺手册》的书,欣喜若狂,打算买下来,谁料,翻遍全身口袋,把搭车的钱都算上还差一毛二分钱。 朱正芳问服务员:“能不能先把书收起来,我明天再来拿?” 服务员答得干脆:“不行。” “我打个欠条行不行?” 服务员再次摇头说:“不行。”
对这本发行量很少的书,朱正芳铁了心要买,“用粮票行不行?我这儿有10斤。”那时候10斤粮票相当于十几块钱,朱正芳一个月的伙食也不过32斤粮票,这一本书就“吃”了朱正芳近10天的口粮,“买到这本书我很激动的,因为我看到那个手册上有很多关于刀具的东西。”随后,朱正芳便以顽强的毅力在厂里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完了《高等数学》《热能动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等28门大学本科课程,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生产经验,撰写科技论文。听到这些,记者既佩服又感动。
那句歌词唱得好,“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每年,朱正芳都是厂里革新奖金拿得多的一个人。“居高声自远”,朱正芳慢慢为业内人熟知。1976年,株洲市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找到朱正芳,建议他写些论文,将自己的成果跟大家交流分享,朱正芳欣然应允。之后,就开始四处搜集资料,他翻遍了自己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相关专业书籍,终确定论文的主题为《高锰钢的切削加工》。文章发表之后,很快就在众多论文中被评为论文。这时候他的恩师——航空工业部株洲608研究所陈级工程师向朱正芳提议,将文章发表到专业的刊物上,朱正芳选择了当时行业内的核心刊物——《水利电力机械》杂志。
俗语有言:“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一些人觉得朱正芳肯定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篇文章要么是朱正芳抄人家的,要么是他找人代笔写的。朱正芳倒是“气定神闲”,“那就任他们说吧。”
随后,朱正芳的文章频频见诸国内外各大专业杂志,《机械工人》《机械工艺师》《硬质合金》《工具技术》《机械制造》《水利电力机械》等杂志都有他的文章,几乎每投必中。朱正芳以自己的实力向那些“庸才”们做了无声的反击。渐渐地,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的,人们会很快忘记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只会记得奋斗者的作品和事迹。
朱正芳发表的文章,稿费相当可观,多的时候高达100元,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少的时候也有20多元。这些奖励一方面证明了自己的作品被业内认可,另一方面辛勤的付出换来的高额回报可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1986年3月,朱正芳就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88年7月,又被湖南省电力工业局聘为工程师。 至此,朱正芳小时候的“工程师”梦想终于实现。
攀登脚步不停止
1987年,电力工业部机械制造局成立电力工业部科技情报网金属切削技术咨询部,由朱正芳担任咨询部主任。朱正芳很快就把湖南省电力修造厂的金属切削刀具队组织了起来。由于他经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技术攻关,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宣读和发表论文,引起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的金属切削专家于启勋等人注意。特别是在1989年4月,第四届金属切削特种加工及机械加工自动化学术会议,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朱正芳用英文宣读了他的论文《镍硬铸铁切削加工性的研究》。作为大会主席的于启勋听后,非常佩服这位工人出身的学者的理论水平。此后,他们经常在科研课题上进行合作,共同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两人自然也成了莫逆之交。
1993年底,朱正芳已经成为全国电力系统的金属切削专家,于是,北京理工大学郑重地聘请他为兼职教授,这是继的“群钻之父”、原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后第二个工人出身的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研究生导师。之后,又被株洲硬质合金厂研究所聘为技术顾问;被冷水江陶瓷工具厂、洛阳刀具厂等企业聘为技术顾问。不久,又与株洲硬质合金厂研究所所长杨超尘、罗重林高工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国家科研项目在超细颗粒YC45、YC05系列的科研项目,他们的研究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宣读论文在粉末冶金学术研讨大会宣读论文。
人逢喜事精神爽。朱正芳越干越起劲,在全国各地共举办30期金属切削研讨学习班,每期都担任主讲,向学员讲授了100多种先进刀具,为电力行业培养了1815名技术骨干。此外,朱正芳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金属切削论文,其中48篇在国内外科技杂志上发表,同时还编撰了《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可转位刀具》《碳化钛基硬质合金焊接性研究》《硬质合金刀具的钎焊技术》等4本培训教材。他还组织参加部、省、市科技攻关20余次,研制、推广、革新各种不同类型金切刀具102种,先进工艺、工装技术89项,参与新牌号硬质合金研制的切削实验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他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2600多万元。一时间,《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另外,朱正芳主管的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网金属切削技术咨询部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叫《金属切削》杂志,在全国水利电力制造行业内部发行,令不少员工获益匪浅。
1992年8月,电力工业部株洲电力机械技术公司(现株洲华电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朱正芳被任命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后来担任中国华电集团质保部副主任、耐磨设备部主任、电力工业金属切削技术咨询部主任、电力工业耐磨质检中心主任、湖南省商会副会长等职。这一干又是10多年,直到2007年退休。
朱正芳退休之后也不得闲。刚退休,就当选为中国刀协副理事长,直到现在还在任;中国金属耐磨学会特殊钢分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等高校聘请他为教授、硕导、博导;还被“中国工具名镇”——江苏常州西夏墅的刀具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朱正芳笑称,“(退休之后)好像比没有退休的时候工作压力还要大。”
记者也担心,这么大的工作压力,67岁的朱正芳身体会不会吃不消?朱正芳的回答打消了记者的疑虑,“我身体还不错。我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宗旨是对人类事业的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以这句格言做指引,朱正芳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梦,不只是说说而已,要付诸实践才会有美丽的风景。朱正芳在梦想的道路上不曾停下追逐的脚步,才会看到梦想实现时绽放的绚烂烟火。在采访朱正芳的过程中,朱正芳说话语速飞快,记者思绪必须“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从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间观念强、做事效率高的人。然而,这个说话快、走路快、做事快的行业前辈在梦想实现后仍然一路奔波,为行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向前辈致敬!
(原标题:以刀具为媒 迎娶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