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刘根敏:30年坚守制笔岗位 打造18K金笔尖

发布时间:2017-06-19
浏览次数:11187
  【中国机床商务网 专家学者】世博特许产品“中国红”14K金笔、APEC专用金笔、G20专用笔……在上海英雄金笔厂荣誉产品陈列室中,记者见到了许多见证历史时刻的金笔。它们的笔尖,都出自该厂笔尖车间刘根敏所带领的小组。
 
  在笔尖车间,记者见到了身着浅蓝色工装的刘根敏,他面前是一台使用了30年、依然油光润泽的“七连冲机床”。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一谈到手上的活,却是滔滔不绝:“30道工序,有点铱,有开缝,有并缝,还有将近20道辅助、清洁、检验辅助的工序。如果清洁不好,笔尖面上就会出问题,像玻璃没擦清楚一样。我们的笔尖,不但有书写质量,还要有外观质量。”
 

刘根敏:30年坚守制笔岗位 打造18K金笔尖
 
  摘取制笔行业的明珠
 
  1987年的夏天,不满20岁的刘根敏,从一名技校生成为上海英雄金笔厂的一名工人。那时,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在制笔的岗位上一干30年。
 
  “小时候我就喜欢修修补补。”刘根敏说,这份工作很适合自己的性格,“修模有时需要修一天多,需要钻进去,不能分心。”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比较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是,刘根敏就是在这种“重复”中干出了一番事业,摘取了制笔行业的明珠——18K金笔尖。
 
  1997年,厂里接到了制作香港回归中英两国领导人签字金笔和纪念香港回归18K限量版纪念金笔的任务。接到任务后,刘根敏专门设计了大笔尖纪念笔。大笔尖设计图标占了笔尖三分之二的位置,厂里的自动化设备用不上,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艺制造。
 
  纪念笔专用的18K金笔尖表面商标定位要求很高,误差必须控制在几丝之内,若按照设计图纸及传统方式加工,商标打在金片上总是有偏差。作为金笔小组组长,刘根敏根据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又一次动起了改进加工设备的脑筋。在不断试验中,根据金笔尖的造型及特性,他设计出了多功能模板,使商标打在金片上无误差。
 
  这种在笔尖上“绣花”的难度,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因为金笔尖造型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笔尖腰身的连接处,采用以往的方法无法连接,试了几种方法都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刘根敏没有气馁,他发动全组成员共同开动脑筋,制作出一把专用工具进行手工调整,终于加工出令人满意的产品。
 
  纪念笔试制期间,刘根敏连续加班加点,先后刻坏了5套模板,做坏了100多个笔尖。手破了再破、磨了再磨,长出了厚厚的老茧。
 
  当这批特色鲜明、做工精美的18K限量版金笔送到相关部门时,验收方和接受方都拍案叫绝。
 
  民族品牌的坚守者
 
  英雄钢笔是老上海的标志,承载了上海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然而,现代化、流水线、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都曾对上海手工制造业造成过冲击。
 
  原来笔尖车间有300多个员工,后来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期间,有制笔企业听说刘根敏是厂里技术好的,也曾托人向他传话,希望他也能去帮助他们提高制笔技术和质量。面对高薪诱惑,刘根敏没有动心。
 
  “现在很多百年沉淀下来的企业,还是手工制作,为什么?手工是几十年积累几代人的传承、技术积累在里面。高科技能代替体力,但几百年的技术传承不可能被代替,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刘根敏说。
 
  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模具技能,刘根敏不仅在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制笔专业的书籍,还用自己并不高的工资购买进口工具,晚上在家练习。平时在车间里,每当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听到钳工房传来锉刀声和油石的沙沙声,就会说“根敏又在磨模具了”。
 
  近些年,英雄厂开始进入增长恢复时期,产值销售和前两年比有60%的增长,其中金笔尖跟两年前比有100%的增长。作为“民族品牌的坚守者”,刘根敏的心更踏实了。
 
  锉刀的传承者
 
  作为企业的骨干,刘根敏勤于学习笔尖模具制作本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作为师傅,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徒弟。近十几年来,他主动参加师傅带徒活动,与多名青年职工签订师徒协议。
 
  刘根敏带徒弟的方式很“原始”,总是先递上一把锉刀。
 
  “我进厂的时候,锉刀练了两个月。修模具,你要修哪里,说到底,这个锉刀在你手里,它听你的话,你弄掉多少就是多少,头发丝一点点的东西,要达到这个效果。”现在,他把锉刀交给了徒弟,“这是基本功,一定要锉好。”
 
  谈起工匠精神,刘根敏说,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坚持平常心,把活儿做好、做精,然后教会徒弟。让他们也坚持平常心,始终把活儿做好、做精,然后再带好徒弟……
 
  他经常告诫徒弟,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原标题:【身边的大国工匠】在笔尖上“绣花”)

上一篇: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妍:甘愿坐穿“冷板凳”

下一篇:闻炳红:焊接如造艺术品 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