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精密装配深海载人深潜器的钳工“顾两丝”

发布时间:2018-10-11
浏览次数:6270
  【中国机床商务网栏目 行业精英】早在2002年,中国科技部便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并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送走了“蛟龙号”,顾秋亮又接到一个新挑战——组装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
 
  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精细的活儿。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别看现在的顾秋亮这么牛,当初学徒时,没少挨师傅的骂。顾秋亮的师傅张桂宝笑称:“那时候进来的时候还比较调皮,经常骂,有的时候就像说什么呢,像茅坑里面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师傅们严厉的调教让顾秋亮慢慢收住了心,用笨的办法练习基本功。顾秋亮说,10公分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公分,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顾秋亮说:“就像人家跑步拿着一碗水,不能让水泼在外面。现在我估计大概是0.2(丝),不相信拿头发来试试。再细的我都能压住。”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而且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作为中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问题。
 
  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顾两丝”名气大,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能起不少作用。
 
  收入的增加让顾秋亮也有小小的动心,但让他动摇的还是“蛟龙号”的次海上试验。对于极度晕船的顾师傅来说,出海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托付生命的信任,让顾秋亮留下来。3000米,5000米,7000米,随着“蛟龙号”不断升级的技术攻关,顾秋亮更是没有什么时间能照顾到家里。尤其是7000米海上试验,船刚刚启航,他就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当时妻子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领导都来安慰他,后来查到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哭着抱成一团。
 
  工作43年来,顾秋亮感觉亏欠的就是家人。今年10月份,顾秋亮就要退休了。近,已经60岁的他正抽空学开车,打算退休后的时间全部用来陪家人。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视频来源:CCTV13新闻频道《大国工匠》栏目——【大国工匠】“两丝”钳工顾秋亮,本网编辑根据视频整理)

上一篇:LNG船上“缝”钢板 这个大国工匠不简单

下一篇:全国技术能手刘时勇 用铆枪助力航空工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