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技工汪祝君:言传身教 时刻传递正能量

发布时间:2017-02-27
浏览次数:6504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2015年9月,我成为中国航发东安飞发附齿轮车间的一名工艺员。按照车间的新职工培养计划,要先到现场实习一个月,学习数控车床操作知识。当时,车间给我安排的师傅是工汪祝君。
 
  初见汪师傅,中等身材,皮肤略黑,貌似言语不太多。我主动上前搭话:“师傅,我是新来的工艺员,叫艾思旭,想跟您学习数控车操作。”汪师傅回头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然后继续用扳手拧紧卡盘。
 
  我被“晾”在一边暗自犯嘀咕,师傅是不是不喜欢我,不愿意教我啊?这个师傅好像有点儿“冷”啊,这可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他喜欢我呢……两三分钟后,车床开始运行起来,汪师傅转过来对我说:“零件的装夹和找正是关键的步骤,一丝都不能马虎。”
 
  技工汪祝君:言传身教 时刻传递正能量
 
  哦,我恍然大悟,汪师傅刚才的不吭声是因为他在专心操作,并不是因为不喜欢我。他是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原来这个师傅不太“冷”啊!
 
  此后的一个月,汪师傅细心地给我讲解了量具的使用、零件的装夹与找正、车床的操作、程序的编制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亲自指导我上手操作。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对数控车有了初步的认识。
 
  认识汪师傅的职工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刀杆不好用,到他那里总能找到合适的。因为汪师傅不仅会加工零件,更是一个能工巧匠。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提订的刀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可能存在与刀盘干涉、过粗等问题。汪师傅根据实际情况对刀杆等工装进行了改进加工,大大提高了刀杆刀片的加工能力,为车间的精益生产做出了贡献。
 
  车间加工的产品多以小型回转体零件为主,零件种类繁多、外形复杂,找准定位看似简单,但如果定位不准确,不仅零件的质量无法保证,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随着零件批产任务及科研项目的增多,按照以往的找正定位方法很难按时完成任务。汪师傅在从事数控车操作之前,曾经有十几年的普通车床的工作经验。他尝试将普通车床的操作技能与数控车操作相结合,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终制造出了可在数控车上使用的夹具,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汪师傅还有一个令人佩服的“魔力”。凭借着多年的加工经验,他能够通过声音辨识出零件在车床中的加工状态,判断刀具寿命、效率是否提升、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参数等汪师傅在操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加工模式,不仅要注意加工步骤的安排,并在由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过程中,每个加工尺寸完成后都要用千分尺测量,有些重要尺寸先留出余量加工,再精加工至零件尺寸,保证了零件精度和质量,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车间的科研、批产任务大幅增加,同时也多了一些临时性生产指令。有时候工作量和难度都会比较大,但汪师傅总能按时完成。一开始我以为是汪师傅技术水平高,干得自然比别人快。直到有一次,偶然间听说汪师傅为了保证一些零件按时完成,竟奋战了一整夜!这时我才明白,除了技术,汪师傅同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他虽然不爱言语,只做事、不声张,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加工却有着难以名状的热爱。
 
  车间刚刚成立不到一年,成熟工人严重短缺,任务量却始终是有增无减,要想顺利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通过“老带新”让新职工快速成长起来变得刻不容缓。每当有新职工入职时,汪师傅都主动要求带徒弟,并主动参与到车间组织的技术交流活动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同事和徒弟们。他的徒弟们很快都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并能独立承担复杂的科研零件加工任务。日常工作中,汪师傅充分发挥老师傅的工作作风,处处起到模范作用,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发挥得。“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拿出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公司对我的培养。”汪师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回到工艺室工作以后,不忙的时候,我还是经常会到汪师傅那里看看,除了能学到数控车床的操作知识,更能收获一些人生感悟。自1988年入厂以来,汪师傅一直勤勤恳恳,时刻传递给我们正能量,不仅展现着东安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更言传身教地影响着我们这些新航发人。
 
  (原标题:这个师傅不太冷)

上一篇:张东亮:镗床“大工匠” 产品攻关“专业户”

下一篇:90后工匠张文良:锉刀陪我闯天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