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大国工匠董礼涛:坚持初心 一把铣刀雕刻“产业报国梦”

发布时间:2017-01-03
浏览次数:5642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生于上世纪70年代,董礼涛少年时梦想模糊。“好像是我们那代人的特征,成长的年代充满颠覆性变革。”他说。倒是现在,他理想的每根线条都是清晰的:产业报国,还要工人告别挥汗如雨、满手老茧的过程。
 

 
  理想的成型,就像他年轻时玩电游的经历,懵懂入门,不断打怪升级,终通关锻造出绝世高手。起初他并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这样的人—— 一位大国工匠。
 
  A懵懂少年
 
  “槐老八”们做出的零件和“艺术品”一样,让他敬仰。怀着这种敬仰,他闯进了充满挑战的技工世界
 
  “铁饭碗”是董礼涛30年前入读哈汽轮机公司技工学校的理由。父母告诉14岁的他,毕业后有工作,是国营。
 
  1986年进厂实习,瘦小的少年被汽轮机厂大门口的经警拦住盘问得有些慌乱。“工厂院子很深,道路两边是叫不出名的大树和左一处右一处的红房子,还有房子边上堆的奇形怪状的东西……那时,上大学是阳光坦途,我却上了技校。”少年心有不甘地走进车间。
 
  “车间地面有些黏,满耳朵轰隆声,工人穿得五花八门……”董礼涛发给记者的《随想》里,有一段这样的回忆。一个箱子里几个锃光瓦亮的东西吸引了他的目光,它有棱有角,还有圆弧,光溜溜的。师傅说,这就是车间生产的叶片。“感觉像钢雕的艺术品。”董礼涛提起些兴趣。
 
  14岁到16岁,少年在课堂和车间穿插度过,老师中有曾经的老师傅,师傅里有耐心的老师。一位人称“槐老八”的技校老师,曾经是八级工,经常把董礼涛一晚上也想不明白的问题用一句话云淡风轻地解决了,与董礼涛游戏世界中的大侠同一级别,让他敬仰,做出的零件和“艺术品”一样。
 
  “槐老八”们帮少年推开一扇门,通向充满挑战的世界。
 
  B技术
 
  自觉手笨但爱琢磨,凭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他拿的级别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为发掘新人,技艺无人能敌的他退出了公司所有比赛。
 

 
  沉默的董礼涛毕业时仍然比同龄人瘦小。1989年分配到哈汽轮机公司二车间铣床工作,没人能想到他3年后就成为工厂技能大赛。
 
  1992年,董礼涛参加哈汽轮机公司职工技术比武,拿了。此前几个月,他才次参加车间技术比武。工友们开始注意身边这个“不太吱声的小孩儿”,发现他对那些要求高、形状怪异的零件兴趣浓厚。
 
  别人休息聊天时,他还拿着铣刀细磨零部件的平面、沟槽和孔洞。同样的机床,别人把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5mm范围内,他一直在研究能不能控制在0.2mm内;别人将部件表面光洁度打磨到6.5时,他非要磨到3.2乃至1.6的光洁度。“我和别人不同,干活前得先想明白了才下手。”
 
  自觉手笨但爱琢磨的董礼涛,开始从不断琢磨中获益。从得个起,他一发不可收,先后获得哈汽轮机公司“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称号,并独霸哈汽轮机公司各种技术比武的多年。他代表汽轮机公司参加了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中央企业等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级别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
 
  那些年,董礼涛上班背着书本。技校毕业后,他考入哈尔滨电工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班学习。“上大学想解决操作中的问题,也有点想拿文凭,转成干部。”董礼涛考大学时这么想。但大学毕业时,加身,“文武双全”的工人称号给了董礼涛不小的满足感,他对双手做出的各种“艺术品”越来越有感情,“当干部”对于他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
 
  1997年,董礼涛破格晋升技师;1998年,26岁的董礼涛晋升为技师,打破哈汽轮机公司技师年轻纪录。“游戏玩得少了,我对各种工艺方法着了迷。”董礼涛眯起眼睛回想20年前的自己。
 
  1998年,公司接到一批特急件任务。大家领到活儿都拼命干,有的车间很快出了成品。董礼涛上手不久却发现,这种部件没有辅助工装,干出的活儿肯定不符合要求。车间主任细听了他的解释,立即按他的说法换辅助工装,又让他给大家讲怎样干能符合图纸要求。当任务圆满完成时,许多人开始叫他“董师傅”。
 
  工作十年,比别人高超的技能和越来越多的荣誉,让董礼涛不想改行了。工厂里,他的技艺无人能敌。为发掘新人,他退出公司所有比赛。活儿仍然精益求精,技术改进仍然不断,自我满足的内心却有些许独孤求败的飘然和小空虚。
 
  C工匠精神
 
  找到创新这个方向,他不再是孤独的技术高手:“打磨匠心是对自己的职业从好奇,到发酵,再到成熟认知和深爱,将平凡的事做到的过程。”
 
  “工者,匠心也。”董礼涛顺手拿起件艺术品般的螺旋状叶轮说。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他给徒弟们讲匠心的“作于细、求于精、成于质”,孩子们目光中有惊艳、羡慕,但难掩更多的躁动。
 
  董礼涛并不着急,他知道打磨匠心需要时间、经验,更需要对工作日积月累的耐心,以及不被纷扰世界所躁动的平静。“那是对自己的职业从好奇,到发酵,再到成熟认知和深爱,将平凡的事做到的过程。”
 
  2003年起,董礼涛不断参加全国技术工人大赛。站得高,才知山外有山。全国各地的技术状元在一起,探讨某项技术,讨论一线岗位技术创新的价值。
 
  出差,上海南京路电子彩屏上的一句话击中了他。这条中国繁华路段的广告屏幕上闪现几个大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十多年后,我还清楚记得那个大屏幕上的每个字。”董礼涛说,他开始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他豁然开朗:那不再是个人对一个技术的小改变,是一个团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他真正的方向。董礼涛不再是孤独的技术高手,他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赴德国学习五轴联动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归国时,他不仅带回一本自己画出的厚厚的、谁也看不懂的机床使用说明书,还有一件几乎看不出毛病,却被德国工人自己定为不合格的“残品”。软磨硬泡得来的这件德国工人不肯示人的“残品”,董礼涛一直摆在桌上,随时提醒他和工友们,要要。
 
  2007年,哈汽轮机公司在职工技师协会成立大会上,以董礼涛的名字命名了“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并向全厂职工推广。
 
  数字技术发展刚好契合董礼涛的方向。2008年,哈汽轮机公司二分厂设备升级改造,他调到XK778B数控卧式铣床工作。多年铣床工作经验,超强的学习能力,让他在数控设备上如鱼得水。当年,他参与完成“拉筋套筒加工”科研项目,获得哈汽公司科技进步奖;他试切成功的百万机组转子弧段围带加工,从刀具选用到工装设计,攻克道道难关,改变了公司对该产品依赖外购或外协加工的被动局面,节约了大量资金;他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创造性地将原来需要五轴数控铣床加工的工件,改用三轴数控铣床就可完成加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作之余,他将多年的铣床加工技法汇总梳理。2009年汇编成册,在公司推广使用,成为了哈汽公司生产一线铣工的实用加工指导书。
 
  同时,他组建了“董礼涛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历经“哈汽董礼涛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又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承担了公司出产的常规火电、核电产品,燃压机组和重点工程产品的中小部件制造攻关任务。其中两项创新成果分别在2011年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在201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他申报了十二项,已经获得6项授权。2015年,在公司创新成果评审的十个项目中,有五项是“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果。
 
  带着团队飞翔,董礼涛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安宁。他尽力把这样的充实和平静传递给徒弟和同事,帮助他们进行更多的打磨。
 
  “他带徒弟,前两周几乎不怎么和徒弟说话。”徒弟李满昌说,但如果下手的方向不对,师傅会立刻指出来。
 
  “我是想让他们自己多想想。”董礼涛说,从加工零件,到整个人生规划,都得排除外界干扰,自己想明白了,踏踏实实走下去,才行。“不仅工匠,所有行业都一样。”
 
  D 产业报国
 
  挖他的公司给出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不舍哈汽轮机这个“报国的平台”。他说:“我们,正通过诚实劳动,帮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016年底,获得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董礼涛成就匠心神功,成为国宝级大工匠。挖他的各种公司给出比现在多几倍、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们给不出哈汽轮机这样的平台。董礼涛称之为“报国的平台”。
 
  “在车间,我让所有人都必须知道自己做的部件是放在哪里的。这个对产业工人特别重要。”董礼涛说,他原来并不在意这件事。成熟后,他清楚自己干的每一个零件安装在哪里。这让他对自己的职业肃然起敬,并且不夸张地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辽宁号”航母交付中国海军时,董礼涛和同事们盯着电视上壮美的舰船自豪。这艘“大船”的动力系统中,有他们摸索7年的心血;被派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先进的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国产单机容量大的秦山核电站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中国首台真正意义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上,有他亲手打磨的叶轮。
 
  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安装30MW燃压机组。当时国内没有生产过这种构造复杂的机组。依靠进口,维护一次需要6000万元,而且关键时刻可能被厂家掐住脖子,危及国家安全。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任务交由哈汽轮机公司完成。加工机组零件,没有工艺指导,没有加工参数、精度,但要求各部位度高,才能组合。这时候,既需要的技艺,也必须有一片报国热情。董礼涛说,一种为了国家工作的热情,支撑他整整3年没日没夜地钻研,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那3年他头发白得特别快。
 
  “辽宁号、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听到这些名字,那种自豪感,只有参与的人能够了解。觉得自己挺伟大的。”
 
  说到兴奋处,董礼涛拿出笔,画了一个坐标图,在里面勾出一条曲线。“你听说过前苏联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吗?这是阿奇舒勒的triz曲线。他研究了20万项,发现了发明和创新背后的模式,形成了triz理论。我在想,triz能不能应用到以后的技术改进里。”他觉得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是容易转化成生产力的,因为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耗损。
 
  20余年,他有一百多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为哈汽轮机公司创造了6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制造产业关系国家兴衰。同时,加工制造业正经历天翻地覆的变革。董礼涛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给工友们勾画的未来是:不分工种的同事们,在智能机器的一端准确地下达指令。那时,工人体力付出很小,不再满手老茧、挥汗如雨。但这需要工人不断学习,也需要全社会重视生产制造业。他说:“我们,正通过诚实劳动,帮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原标题:大国工匠董礼涛)

上一篇:沈阳机床盖立亚:用不懈创新扎实推进振兴发展

下一篇:焊工刘宇志:在焊接线“缝缝补补”24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