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土专家”黄丙玉师徒: 创新攻关智无涯
- 发布时间:2016-09-08
- 浏览次数:5138
作为无锡市润和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黄丙玉日常做的很多活儿就是为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打造多种构件。10多年刻苦钻研之下,年纪轻轻的他已是公司内的技术骨干,生产线上的新工艺、新程序以及高难度、高精度产品,他和徒弟赵永总是研试“排头兵”。
黄丙玉(左二)与工友交流经验
这个本该站上“三尺讲台”的年轻人,何以能屡建“新”功,在“润和”的舞台上生动讲述产业工人的精彩故事?兴趣使然,钻进去每天都是新的
走进润和公司五轴数控车间,车间内热火朝天,来自德、瑞的30多台各类数控机全都开足马力运转着。车间一角的简易办公室内,黄丙玉、赵联永在聚精会神地编程,俩人均身着蓝色工装,看起来有些腼腆。
“他俩是我们车间棒的数控技师,只要有模型,雕人都可以。”车间主任李龙海一个劲儿地夸起了自己的“爱将”,“肯学肯干,思想活跃,同一个活儿,跟在师傅后面看看做做很快就上手了。”
“做数控,是偶然,也是我的兴趣。”黄丙玉说道,自己从小喜欢控制机器、拆装零件。2004年,从皖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兴趣驱动下,他放弃做教师,选择到制造业企业圆儿时的梦,“2004年我刚进公司时,还没有你看到的这些数控机床,都是普通铣床,很多还是手动操作的。零件都要一个一个搬,每天约莫要搬上上千公斤的零件。没想到半年多后,公司就开始陆续引进这些先进的家伙,领导信任我,个就让我上,当时真是特别兴奋。”
在黄丙玉看来,自己能快速成长正赶上了公司进行技术革新的加速成长期,是“润和”技术线的全面升级,让他有机会一头扎进数控世界:“公司给了我‘先天’的机遇,‘后天’自当奋强。任何一门手艺,都需要时间打磨,我们五轴数控车间,生产技术一直在更新,钻进去,每天都是新的。”
求技驱动,用“动脑筋”代替“耗时间”
一个文科生钻进工科领域诚非易事。数控又是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在实践中细心体会加工要领。领着他来到数控机床前的前辈李龙海告诉他:“数控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一句话点醒了有些迷茫的黄丙玉。
20岁出头正是爱玩的年纪,他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自己掏钱买来《数控加工基础》等专业书籍“拼命啃”,零件装夹、机床操作……学习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始终坚持手脑并用,把“死”知识变成“真本事”,一有空闲就查阅资料,一有专家来就打破砂锅求教,一有问题就专研到底。书看多了,他觉得数控机床与普通铣床原理是一样的,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便经常向老师傅们求教,钻研练习各类机床的操控技能,机床成了他亲密的伙伴。
从没有接触过数控知识的他,努力把握每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立志成为公司骨干中的骨干。从数控铣一直干到数控五轴加工中心,处处留下了他刻苦学习、潜心钻研的影子,在“干好,干精!”的工作信条坚守下,短短几年工夫,他就成了“润和”公司数控车床的“土专家”。
“如果你热爱眼前这份工作,就会想方设法尽自己大的努力将事情做到。”说起往事,黄丙玉有些腼腆地说,“用夜以继日来形容那段日子,一点都不过分,对于一名工人而言,机遇就是那些以实力论高低的赛场。”
这一论点,徒弟兼好兄弟赵联永很是认可。2006年,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数控专业走出的赵联永踏进了“润和”的大门,原本信心满满的他,开始“真刀真枪”干活时才深刻地体会到,原本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用到生产一线就显得非常小儿科,甚至是无从下手。看着师傅们的节奏,听着师傅们的言传,他暗下决心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人家干8小时,他干12小时,每天都要花费比别人较多的时间在车间度过。但是,黄丙玉却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真正好的技术工人应该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用“动脑筋”来代替“耗时间”。“所以,别人玩电脑,我就天天守在车间学技术。”赵联永说,为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机器上,练出一手好技术。现在,在从德国、瑞士等各种进口的国际先进的机器上,他能都“玩”得转。
0.01毫米,计较是对技术的执着
十余年,4000多天。
放在滨湖发展史上,只是一个微小的节点,而放在两个30多岁岁的80后成长时间里,却并不算短。“润和”五轴数控车间数百米的生产线,他们已经用脚步丈量了上万次。而在这个车间,属于他们的岗位上,两位80后的年轻“大师”,进行了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技术攻关和创新,他们的重复,甚至是以数十万次计的。他们的追求,正是“0.01毫米”的计较,是对技术的执着。
在同事眼里,师徒俩是一个“双重标准”的人——生活上要求不高,但对于加工技术,可谓“锱铢必较”。在进行叶片汽道型面无余量加工时,为了做到位,不用后道再进行多余的手动抛光,他俩经过仔细消化图纸和工艺,提出了修改原始工艺,并设计制作了工装夹具。“使用五轴数控设备进行后置处理程序调试的成本很高,也不太现实,所能调试必须是在仿真软件里测试、更改、完善。”前前后后上百次测试之后,小批量试生产的合格率达到了100%,加工时间大大缩短,加工精度从0.3毫米提高到0.01—0.03毫米,“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全情投入。”
“加工这些制件,如果力度过大就会变形,力度太小又做不出形状,他们在这方面的手感真是炉火纯青。”李龙海介绍,五轴数控车间加工的大多是非标产品,曲面很多,难度很大,每次加工难度颇大的新产品,都是由黄丙玉师徒带头搞,所以,别人在休息,他俩总是一次次反复进行实验操作,正是长期的积累,让他们手上的分寸“不差毫厘”。
在车间,师徒俩不仅是“老黄牛式”的员工,还是“聪明”员工,一直以严谨、务实、勤奋、求真的态度处理着各种加工技术问题。生产过程中,他们发现,数控车床很费“刀”,而刀具恰是昂贵“部件”,成本高使用寿命短。而发给外面修理,费时间又费金钱,还常常耽误生产。为此,他们一方面更的判断需要使用的刀具,尽可能地降低损耗,一方面向公司提议购置专业设备,自己维修磨刀。该提议被公司采纳后,现在每年节约资金上百万元。
“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情,没什么技术含量,虽然工作每天都在重复再重复,但是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从初出茅庐,到技能骨干,黄丙玉、赵联永在公司内“名气”渐涨。
“做数控,步就是拿到零件后会用软件建立模型;第二步要会编程,铣哪些部分编程要科学不浪费;第三步会操作机床;第四步试加工;第五步会测量,确定产品是否对路。”在“科普”数控知识时,李龙海又忍不住夸起了对自己亲手带出的两大爱将,他说:“我们公司有50多个数控工人,但是的只有7个,他俩就是其中儿的,现在,几乎每周都可以开发2—3个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