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匠”白晋钢:工艺路线“员”
- 发布时间:2016-08-04
- 浏览次数:4778
白晋钢
一双大头工作鞋,头上一道明显的安全帽压痕,白晋钢除了鼻梁上的眼镜,很难与印象里科技工作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做工艺改善,要面向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白晋钢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在白晋钢看来,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熟悉问题出现的环境,因为那里是“案发”现场,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破解问题的关键。
当年,为了改善氩氧炉内衬耐材使用工艺,白晋钢在现场一蹲就是一个多月。从炉衬砌筑开始,他跟着砌筑工人一起钻进炉子里,看耐火砖是怎样一块一块排列的。炉子进入生产状态,他把炉子每一次装料、出钢的动态都拍下来……
“冶炼工艺书本上有,但是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有不同。必须根据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找原因。”白晋钢说。
就这样,白晋钢把炉衬使用过程的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后,他把拆下来的被侵蚀过的耐火材料带回实验室,并对照使用过程记录进行系统分析。终找到了影响耐材使用寿命的关键控制点,成功把氩氧炉炉龄延长了30%,降低了耐材成本。
“我们主任常说,现场是好的老师。每次需要跟现场,我们主任肯定在,而且总是个到,后一个走。”刚进工艺室工作不久的研究生小杨表示。
解决现场的工艺难题,白晋钢靠的不仅是肯下辛苦,耐心细致的态度更是他屡屡破解难题的法宝。用白晋钢自己的话说,“工艺做得好不好,有时候比的不是水平高低,而是比谁更耐心,更细心。”
一个成分比较特殊的钢种,在轧制中出现了开裂缺陷。在现场,白晋钢对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工艺比对,没有问题。
“这类情况,缺陷很有可能在它上一个生产环节就已经以某种形态存在了。”这是白晋钢做工艺研究这么多年摸出的一条规律。
按照这一逻辑,白晋钢转而对连铸坯进行检验。肉眼观察,钢坯表面没有明显缺陷。现场条件有限,白晋钢决定把钢坯拉回试验室检测。他和他的同事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检测方案,用数控铣床对钢坯表面进行处理,一层一层地磨,每磨掉1毫米做一个渗透试验。
1毫米、2毫米、3毫米……一连做了6轮试验,还是没有发现异常。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分析方向。
“在磨到7毫米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3毫米深的小孔,很有意思。”说到这,白晋钢就像捉迷藏时,找到了那个藏得隐秘的小伙伴一样开心。
找到了钢坯存在的缺陷形态,白晋钢和他的同事们顺藤摸瓜,很快锁定了在冶炼和连铸环节的影响因素,经过工艺改善,产品轧制开裂的问题解决了。
“他是那种能沉下心来工作,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的人。”谈起白晋钢,熟悉他的人都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