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匠心山东人”之宁允展:毫厘之间见“匠心”
- 发布时间:2016-07-21
- 浏览次数:5419
宁允展
他,是致力精细研磨、自学成才又自带团队的“创新专家”;
他,是国内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人;
他,被同行称为“鼻祖”,央视《大国工匠》深入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专注严谨的代名词、精益求精的践行者——宁允展。
主动请缨、改进技术、精细研磨,每年创效近300万元。
一位大匠,用志向和辛劳,书写了足以令举国引以为豪的奇迹。
——题记
“工匠嘛,就要凭实力干活,想办法把活干好。”这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动车组钳工技师宁允展常挂嘴边的话。
出身工匠家庭的他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就立志学当一名技工。如今他是高铁研磨师,国内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由他研磨的定位臂,精度小到0.0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高铁研磨十年,经他手中的转向架从来没有出过次品,他发明的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他就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技师、有着“大国工匠”之誉的宁允展。
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人
宁允展出身在工匠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鼓捣手艺活儿。8岁时,他制作的一艘木船让父亲次发现了他的工匠天赋。“当时别的小孩可能只是刻一个木船模型,但我是用木板把木船的整个结构全部做了出来,而且用钉子把各个部位都固定住。我父亲看了就觉得有点意思。所以之后他也很支持我去铁路技校学习。”宁允展回忆道。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5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难题。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按照工艺要求,必须确保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可能响行车安全。
“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的可行方法。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直径。磨少了,精度就达不到要求,磨多了,动辄十几万元的构架就会报废。
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人,被同事们称为“鼻祖”。
工作中的宁允展
自学成才成“创新专家”每年为公司创效近300万元
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同事们都知道宁允展是个多面手,既是钳工,又是焊工,还会机加工。他的工作室也被大家称为厂里的“第二工具间”,几乎能找到各个工种的工具。而这些技能都是宁允展在上班之余“自学成才”的。
早在刚进厂那会儿,在熟练掌握自己工作内容之后,宁允展就将目光瞄上了电焊。自学一段理论知识后,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跑到压铆车间拣一些废料回来作电焊练习,当时带他的老师傅们看他那么好学也都热心给予帮助和指导。
“当时看到师傅们的手法那么熟练羡慕极了,就想着早点把他们的本领学到手,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带着这股子痴迷劲儿,宁允展很快就能像模像样地干点电焊活了,之后的很多发明创造也正是得益于这手过硬的电焊本领。
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且修复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行业内公认的难题。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后,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独立发明了“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高可达到0.01毫米,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这一操作法也被认定为“绝招绝技”。宁允展还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了“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价值。
除了电焊,宁允展还自学了机加工、电脑绘图等多样技能,他说,只有多掌握一些手艺,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想出更多解决难题的好点子。全面的技能加上好学钻研的劲头,宁允展主持的课题频频获得公司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也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其中,“轨道车辆构架空簧孔防护装置”、“350公里速度等级克诺尔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等两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宽严并济带出骨干团队
虽然获得荣誉无数,但宁允展从不摆架子,跟同事们相处十分融洽。多年来,宁允展一直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他的徒弟目前均是生产一线的骨干,其中1人成为技师,2人成为技师,5人成为工,2人成为中级工,宽严并济的教授方式也让他成为徒弟们敬佩喜爱的好“师傅”。
在宁允展的家里,有一处“小车间”,满满当当放置着小机床、电焊机、打磨机和各种各样的工装。这是宁允展平时下班后在家里的“活动中心”。“经常是吃完晚饭就看不见他人,一准是去‘加工作坊’了。”宁允展的妻子于文燕一度对丈夫的“工作狂”状态颇有微词,“我经常说他非得累死不可,上班8个小时对着机器还不够,回家还要捣鼓,经常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劝他下班了就休息休息,可他总说不累。”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对于妻子的不解,宁允展总会给出这样的解释。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证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和实力,宁允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敬业奉献、执着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现实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宁允展一样的产业工人,他们追求、力求,对待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专注而精益求精,才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走出,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