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发展受阻碍 四大雷区“踩”不得
- 2017-02-27 10:01:354752
雷区三: “机器人示范基地”遍地开花——不具有示范性
在中国,一些城市仅仅依靠引进一两家国外机器人企业建了几个生产车间,有关部门就授予“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很多合资或独资的机器人企业没有实验室、没有研发中心、没有研发团队,实质就是一个生产车间。
这样的示范基地对当地产业又将带来哪些帮助?
传统机器人产业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也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挑战。未来在工业4.0 的大背景下,一件产品在哪里生产制造并不重要。中国应设法进入机器人产业的中,而不要仅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
“机器人示范基地”是必须的,可是这种荣誉应该授予那些在机器人行业拥有或部分话语权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鼓励它们进一步壮大,带动中国整个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雷区四:“市场换技术”——将重蹈汽车产业覆辙
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大机器人市场。
中国工业机器人2016年到2017年的销量增速分别为23.9%、25.8%,2017年机器人销量将超过10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与保有量将分别超过到15万台与80万台,,到2025年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路大佬挤入中国市场,一时间各路机器人在中国风云四起。在外资巨头库卡、ABB等纷纷通过本土企业使自己更加适应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也在试图分割这块肥肉。
然而,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热度高涨,机器人企业 “小而散”,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科研基础薄弱等现状让人担忧。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重要申请人中,日本安川电机与发那科公司分别位居前两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库卡、西门子等公司紧随其后。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关申请量Top15的排名中,中国国内申请人无一上榜,中国国内企业与巨头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明显。
那么,用市场换技术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惨痛教训是:用市场换技术。市场让出来了,技术却没有得到。
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应该学习特斯拉汽车的经验,勇于跳出思维的怪圈,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就技术发展谈技术。任何技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更新换代一定是跨越式的。
过去,中国汽车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关键是发动机技术不能突破,可是,特斯拉汽车不需要发动机,它瞄准的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方向:纯电动汽车。
特斯拉的成功更多应该归功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特斯拉的核心产品是商业模式,而不是电机、电控。特斯拉所使用的电机、电控这些纯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并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采购。在互联网时代,真正的核心产品是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落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如果,机器人产业要想超车,可行吗?
其实,不一定是超过别人,能够追上去也不错。但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化的、的研发人才。即使有机器人领域的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是化的、处于机器人领域前沿的研发人才,只有他们才能够把握新的发展路线和发展方向。
二要有可持续的资金投入。钱是硬通货,没有钱要搞科研是不可能的。究竟需要多少钱,没有人知道,但需要的时候随时就该有钱可以支配。
今天人们赞叹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互联网大佬们真的很厉害,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投入。
在上,上千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资10 亿美元搞科研的企业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少则投资五六年,多则十多年,他们能够沉住气,坚持下去。有些科研项目连续五六年没有任何成果出来,他们都觉得很正常。
(原标题:本土机器人受挤压 市场虽大却难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