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2020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21-01-29 09:28:3811556
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上下游】2020年,我国船舶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船舶产品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修理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快速发展,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好于预期。但受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船海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等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造船完工量实现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二)企业收入增长利润下降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5.2亿元,同比下降17.2%。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8亿元,同比下降26.9%。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3亿元,同比下降84.3%;船舶配套企业17.4亿元,同比下降25.3%;船舶修理企业19.3亿元,同比增长13倍;船舶改装企业4.8亿元,同比增长33.3%;船舶拆除企业1.4亿元,同比下降41.7%;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亏损4.2亿元,同比减亏17.3亿元;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亏损0.2亿元,与上年持平。
 
  (三)船舶出口金额同比下降
 
  2020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17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99.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4%。船舶产品出口到184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地区为主。我国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额分别为123亿美元、33.6亿美元和25.8亿美元。
 
  二、经济运行中的特点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生产经营好于预期
 
  船舶行业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多措并举应对复工复产难点问题。2020年4月底,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船舶行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达产率达到98%,生产秩序基本恢复正常。船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5G+AR”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云检验”“云交付”“云签约”“云发布”等工作方式,保障正常生产,保证既有订单生效,积极开拓新市场。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困难,全行业经受住了考验,全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二)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2020年,新船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30%,海工市场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5%。我国船海市场份额都保持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3.1%、48.8%和44.7%;我国承接各类海工装备25艘/座、20.4亿美元,占市场份额35.5%。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68%。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
 
  (三)船舶研发取得新进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2020年,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的突破。23000TEU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节能环保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18600立方米LNG加注船、大型豪华客滚船“中华复兴”号等顺利交付;承接了大的24000TEU集装箱船,17.4万方液化天然气(LNG)船、19万吨双燃料散货船、9.3万方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船(VLGC)等实现批量接单。国产首制13.55万总吨大型邮轮进入建造快车道,开始坞内连续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四)海工企业经营状况转好,新型装备表现亮眼
 
  2020年,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号成功交付,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船体和上层模块建造项目稳步推进,“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圆满完成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海上风电发展黄金期,积极承接风电安装船、海上风电场运维船、海上风电项目导管架、海上升压站建造等项目,同时积极推动海工装备“去库存”,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快速发展,大三文鱼船型养殖网箱、首制舷侧开孔式养殖工船、国内首座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等装备实现交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开工建造。
 
  (五)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2020年,我国船舶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深化与国内金融船东、内贸运输船东合作,共同抢抓市场发展机遇,取得良好成效。先后与交银租赁、国银租赁、浦银租赁、工银租赁等共签订新船订单725万载重吨,约占我国新船订单总量的25%。加大与国内内贸运输船东合作,抢抓国内大循环发展新机遇,南京两江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鼎衡船务有限责任公司等都在国内船企订造新船,推动船队升级换代,增加在内贸运输市场的竞争力。
 
  (六)修船产业逆势上涨,重点企业全部实现盈利
 
  2020年,修船企业抓住绿色环保规则带来的机遇,脱硫塔加装和压载水处理设备改造业务饱满,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统计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重点监测15家修理企业全年共完工修理船舶3380艘,同比增长7%,修船产值198.9亿元,同比增长22.9%,全部实现盈利,超额完成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修船企业继续推动业务转型,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和大型邮轮的修理改装业务取得新的突破,国内浮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改装顺利交付,“太平洋世界号”豪华邮轮进厂修理。
 
  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
 
  (一)市场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2020年,因疫情影响叠加经济下滑预期,船东投资心理短期受到严重冲击,船海市场处于低位,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我国新接船舶订单连续两年不足300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持续下降,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船舶企业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约为1.94年,仅有少数企业能满足2年以上的生产任务量,骨干企业普遍面临开工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生产断线风险。
 
  (二)船企生产仍受疫情持续影响
 
  2020年,虽然国内船企在较短时间实现复工达产,但受疫情蔓延,部分进口设备延迟交付,特别是外籍人员来华受限,船东、船员、服务工程师等无法及时到位,对在建船舶项目设备安装调试、试航和交付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入冬以来,疫情加速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进口设备按新规定也需进行隔离,疫情对船舶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的影响仍将持续。
 
  (三)市场开拓受限或更加艰难
 
  疫情不仅影响了船东投资信心,造成航运市场需求萎缩,同时也限制了正常商务交流活动。2020年,希腊、汉堡、日本、美国等海事展会全部取消或推后,船舶企业与境外船东、船舶代理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几乎全面停止。2020年,由于有前期商务洽谈的基础,部分企业通过视频方式实现了“云签约”,但此类存量订单去年基本已消耗完毕。因此,2021年的船舶市场开拓或将更加困难。
 
  (四)船企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
 
  船舶企业“盈利难、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因疫情导致资金压力加剧,甚至出现断裂风险。疫情造成船舶普遍延期交付,造成船企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面临续贷、保函展期等困难。增加了疫情防控、人力资源、物流成本等方面额外成本,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但尚难以抵消全部成本增加。此外,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2019年底升值6.9%,造船用6mm和20mm钢板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16.6%和19.9%,船企劳动力成本平均增长约15%。
 
  四、预测
 
  展望2021年,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可能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如果航运业和油气产业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综合专家研究预测结果,2021年船海市场新订单可能出现补偿性反弹,新船成交量达到8000万载重吨,海工装备成交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21年,预计我国造船完工量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或有所增长,手持订单量将略有下降。
 
  五、相关建议
 
  (一)加大需求侧管理力度保障行业平稳发展
 
  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建立由政府主导,贸易企业、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协作机制,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船舶行业需求侧管理,促进船舶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
 
  各有关单位应抓住航运造船绿色转型的重大机遇,加快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装备研制等领域的推进速度。正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事组织(IMO)不断强化碳排放新规以及欧盟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造船及航运市场正在从当前使用传统燃油船舶向环保船舶的新体系转变。坚定绿色化转型的信心与决心,加大对相关方向的科研投入,提升在绿色海事技术与装备领域竞争力。
 
  (三)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协调力度
 
  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具体执行,联合属地地方政府,组织航运、造船、钢铁、物流、金融等重点企业与机构针对原材料供应、货款结算、物资管控等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进行集中研讨,解决相关各方的诉求与利益关切,并为应对短期市场的突发情况,建立定期协调机制。
 
  (四)精准施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021年,经济发展形势与市场走势仍然较为复杂,短期内通过市场改善对企业影响有限。针对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汇率持续上升、用工短缺等内外部环境压力,船舶工业企业资金流动性面临巨大压力。建议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骨干船海企业支持力度,通过提高经营性贷款额度、授信额度、保函服务、专项债等多种方式,缓解企业短期经营压力。

上一篇:船舶 | 2020年三大指标 预测2021新接订单或增长

下一篇:特斯拉2020年交付49.96万辆电动汽车 略低于去年50万辆交付目标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