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无人机行业面临洗牌 发展已到瓶颈期
- 2017-12-08 09:09:175327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上下游】全国几千家无人机企业在新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攻势迅猛,看似发展得风风火火的中国民用无人机就拥有的核心技术而言,同质化泛滥是不争的事实。资本的热情并未减退,就在11月底,科比特宣布完成由梅花天使领投的2亿元人民币Pre-IPO轮融资;烧钱大战和行业洗牌仍然此起彼伏;黑飞、空管与通航政策是个永恒的话题。但这两年就技术层面观察,换代频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迅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琳良满目的产品与同质化的现实
“这两年航展很多,但看来看去其实基本上都一样,新技术比较少,没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在跟宇辰网记者聊到行业情况时,一位不愿具名的北航无人机专业人士感叹,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并不能掩盖同质化泛滥的现实。
“现在的无人机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这位业内专家告诉宇辰网,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越来越难,传统技术手段上能将飞机平台系统性能进行有限提升已经难能可贵了,很难出现百分之二十以上这种量级的代差式飞跃。于是,一如轮流转的展会所显示的,在大家技术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细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市场和渠道、质量与口碑、人机设计与服务。
2015年是所谓的“无人机元年”,大家一窝蜂地进如无人机领域,行业内外一片蓝海的呼声,但到现在,“红海”的论调逐渐占据上风。根据泰伯研究院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无人机领域共发生81起融资,融资总额达到了40亿元,仅中国市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到了2016年,“无人机市场的投资热如潮水般退却,产业发展由大热直接滑入谷底。”期间发生多家无人机企业倒闭或业务调整的情况,这种势头,已经从细分市场逐步弥漫到无人机的整个行业。前段时间科比特融资2亿,还在业内激起了一阵涟漪,为什么这么快就从“蓝海”到了“红海”的边缘,无人机的研发为何不再受资本青睐?
“这几年的投资案例,可以分为3种:专注于产业整合,材料加工、复材成型、培训、售后、小型机场、通航小镇……把整个产业链打通;专注于资本运作,维持基本业务运行,重点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突破点,把钱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增值;专注于新技术突破,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大部分都是前2种,真正专注于技术积累和突破的比较少。”这位专业人士告诉宇辰网:“没有真正自有的核心技术,你有的别人也能设计出来,相互之间体现不出什么差距。”在他看来,能产生代差的,还是那些基础的领域。比如,在能源方面如果以锂硫电池等为代表的高寿命电池可以突破放电倍率问题,那就是换代和跃进了。
反制无人机也是一个近期热点,前段时间有个现场演示大会,数十家企业大比武,该击不落的大家都击不落,水平高的很少。“如果有谁可以做到对不管多小、飞得多低多快、链路是否静默的飞机,都能看到、定位、锁定,还能把它弄下来,可能就一家独大了,但现在技术水平还没有走到那个程度。”
各自为阵与一家独大
从无人机应用领域的角度看,尽管中国的无人机企业在民用领域已经处于先进的地位,但实际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从工业类无人机的现状看,市场格局还比较混乱,这个蛋糕分得很小,基本上每家都能占一块,没有谁能做到一家独大。从工业无人机的上中下游看,上游提供器件、模块,做得相对比较好,难受的是做中游和做下游的,特别是整机服务商,“中下游现在是在维持,等待突破和整合。”
在军用无人机方面,对于研发团队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民营企业参与军品项目,军工四证就是一个巨大的门槛,一般企业公司很难维持这样一个体系。“军用无人机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开发周期长、响应需求比较慢、需要走体系内的流程,还有就是成本高、在民用市场缺少竞争力”。在有关军民融合的问题上,大部分都是“民参军”,尤其是这两三年以来,工业用途的无人机进入军用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国家在深度变革中,每年都不一样,但军民融合显然需要一个过程,“说不定五年之后,就是另一番景象。”而这个领域一旦打通,中国无人机的未来将会更加厉害。目前之所以没能打通,除了两者本身的属性外,自上而下的引导力度也还不够。
而在消费领域,虽然号称有几千家,且有上游中游下游,但基本上格局已经定死,那就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前几年起来的那几家,目前看已经很难动摇这个格局。”在他看来,X疆的技术积累有前瞻性,同时累积的还有口碑,这个东西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除非出现什么样的事故或质量问题,把口碑给弄没了,要不然基本上没戏。对于工业级应用而言,总体上还没有到喷发期,这直接导致大部分做中下游的企业,目前都还是往里砸钱,而不是处于收割的季节,“可能将来若干年之内,政策放宽,会出现一个跃升。”
资本洗牌与技术洗牌效果都不显著
砸钱不能收割,也许还不是致命的,技术更新上的不给力,也许才是要命的。然而,不管是四轴六轴还是其他飞行器类型,在他看来,短期内不会有那么多的新技术出来,接下来大家需要拼的是应用和体验。
摆在大家面前的,首先是生存的问题。
以植保领域为例,现在基于国家对于植保的政策倾斜,理论上看虽然前景不错。“但要挣钱,还是要成片的地方,比如平原,要是东边二十亩西边二十亩,分小片,挣钱依然是很难的事情。”在他看来,只有国家进行统筹规划,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植保是趋势,用以喷洒农药,相对来说成本低。”出于无人机的飞行总是有一定的损失率考虑,他说国家的补助目前还偏低,需要相关部门在农业上进行统筹规划,比如在哪些地方适合推广,各个省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实行重点补贴。
对于各个植保无人机公司一天到晚挂在嘴上的“喷洒”,他也很怀疑,到底什么样算?在他看来一方面是雾化的水平,包括雾化颗粒、浓度、流速,决定了你喷洒的效果,另一方面跟当地当天的风力、航路规划、飞行速度和飞机贴近植物多高有关系,能够保证雾化的颗粒能大面积地附着在植物的表面,这就是所谓的喷洒。植保领域的是否成功,在他看来终都还是取决于政策,没有政策支持,植保起不来。我国的航空植保或者说无人机植保总体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相对还比较小,比例不到1%,而美国、日本的农用航空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是50%、54%。考虑到它的市场和潜力,在未来几年植保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真正的爆点?在他看来并不会那么快,至少两三年内不会,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个过程。
植保行业发展到现在,一如消费行业一样,洗牌也在层层加码中进行。其中常见的,就是用过价格战的形式,来淘汰竞争对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自己的产品,这一招确实非常的厉害,因为价格大战,也倒下了不少的企业,但要达到真正震撼性的洗牌目的也不容易。
(原标题:专家观点丨没有代差级别的产品,无人机发展已到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