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南通:为建设制造业强市提供高技能人才

2017-07-24 11:34:325060
来源:南通市委宣传部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7月初,国家人社部公布了2017年度劳动出版“技能雏鹰”奖学金获奖者名单,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学生戴俊杰名列其中,成为我市一名获奖者。
 
  去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将“3+3+N”产业体系确定为全市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技能过硬的产业技能人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在市人社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紧贴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团队打造、工匠培养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培养了一批像戴俊杰这样的学子,努力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
 
  开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
 
  “我们的智能制造一体化教学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新学期投入使用。”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数控技术系主任施建刚介绍说,这里配备了两台德玛吉DMU65和4个培训教室,将成为新开设的多轴数控加工专业的实训场所。
 
  学院自1979年开办以来,始终坚持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今年,根据我市“3+3+N”的产业发展重点,学校新增了多轴数控加工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两个专业。
 
  “2017级中奥合作办学的多轴数控加工专业班,就是为培养苏通科技园紧缺的标准化专业高技能人才而设立。”学校招生办负责人刘晓忠表示,虽然学校往年也培养了不少数控加工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奥方企业需求,因此决定合作办学。
 
  在智能制造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机器人应用和维护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我市这方面的技能人才还比较少。”电气工程系老师顾剑说,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由中德合作办学,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软硬件,力争培养标准的制造技能人才。
 
  据统计,目前学院已经开设了30多个专业及对口单招班,包括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造价等特色专业,近两年每年都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近1200名合格的产业技能人才。
 
  打造懂产业善教学的教师团队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数控技术系老师季荣荣刚参加完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刚从德国回来,“我们都去过欧盟国家参加过培训,学习制造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
 
  顾剑去年也曾去德国学习培训,作为一体化教学班的带班老师,他大力推行德国式的“在做中学”模式,把专业知识打碎,在每个实践模块讲解相关知识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半个学期理论课、半个学期实践课。“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学进去。”
 
  创建大师工作室是提高教师团队能力水平的好途径。数控技术系教师仇晓燕就是省级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团队的8个成员中有6个技师。她说,“大师工作室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带动年轻老师钻研技术搞创新,既为学生们带来了新理念、新知识,又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学院各系部的老师都在利用暑假深入各类企业“进修”,老师每年一个月时间下企业已经成为传统。通过下企业,老师们可以了解生产一线实际情况,协助企业完成技改项目,更能让教学内容贴合企业需求。“可以将企业的‘精度意识’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仇晓燕说。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
 
  获得2017年度劳动出版“技能雏鹰”奖学金的戴俊杰,是学院汽车工程系14高汽检修1班的学生,也是学院着力培养工匠的代表。
 
  去年,戴俊杰和几位同学代表学院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校、系领导要求在实训条件、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好保障。指导老师季亮亮首先自己精读知识点、模拟操作,然后一遍遍地强调、示范、训练,讲解好每个得分点,要求学生们做好维修心得记录。在备战省赛的冲刺阶段,戴俊杰有时一天练习10多个小时,只要他需要,指导老师就会出现在大车间。终,两名学生选手分别获得江苏省汽车技能大赛汽车维护项目二、三等奖,戴俊杰更是入围省集训队,刷新了南通参加该项目的好成绩。
 
  工贸技师学院一直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400多个。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强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年5月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中,学院学生陈胜祥和吴高飞一举斩获网站设计项目和平面设计项目两个名,陈胜祥还成为学校首位进入世界大赛国家集训队的选手。
 
  学院还一直关注着毕业生的成长。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李忠卫2000年毕业,去年在数控技术系老师朱晓华的指导下,获得第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项目亚军,这也是南通选手参加全国赛的好成绩。
 
  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学院还特别重视品德培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励志教育活动,去年在国家、省、市获得多项嘉奖。励志教育的开展,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原标题:为建设制造业强市提供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罗晓强 :集众家所长推陈出新

下一篇:“钳工”郭岐顶:扎根一线 书写不一样的青春乐章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