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机床领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 2017-07-04 17:28:0423009
【机床商务网 本网原创】2017年过去一半了,如果上半年机床行业的市场行情只能说是刚回暖的话,那么现在的市场大环境可以用火爆来形容了。上周末小编和业内的几位老板一起吃饭,在推杯换盏之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想起年初见面时那种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惴惴不安,那种“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心情,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半年来,从技术层面来看,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首飞、华中数控和大连光洋的04专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等等,无一不证明着我国工业实力的强大;从市场层面来看,沈阳机床的i5智能制造谷全面铺开、广大民营机床行业也是订单不断、收获连连,整个行业都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就在饭局快要结束的酒酣耳热之际,大家也纷纷感慨,虽然市场不断繁荣、技术也不断进步,但是和欧美日的同行相比,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生产制造,水平差距还是太大。
饭后归家,小编也一直在思考:中国在机床领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饭局上,像李总所说的,我们这些小企业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机器赚点小钱,技术突破什么的不是咱小鱼小虾考虑,没那实力。
话虽是实话,但尽管这样,作为一向以严肃工业媒体人自诩的小编,依然邀请了几位业内的有识之士探讨分析了一番。
网友“不知为不知”认为,数控机床的落后主要还是在主要功能零部件上的技术落后,一台机床上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丝杠、导轨、伺服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编码器等等,这些主要功能部件绝大部分都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这主要与我们在相关技术上起步晚、缺乏自主研发与创新有关,国外的厂商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技术积累。其次,对于机床的精度而言,机械零部件的性能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是要完全靠机械部分来提高机床整体的精度和可要性,那么精度要求越高,机床制造的成本可能也要成倍增加,所以数控机床要靠控制部分——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来实现对机床加工作业的控制,我们在数控系统及伺服驱动控制方面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机床的发展。
小编的圈内好友“老周”表示,网友“不知为不知”基本都讲出来了中国数控机床相比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不足之处,他简单补充一些。“老周”说,从多年在机床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来看,精度、可靠性高一点的传感器,只能从国外进口,例如,发格、雷尼绍生产的高精度角度编码器,大概要几万块钱,国内几乎还无法生产同类产品;再拿数控机床的执行器件——驱动器来说,功能方面,国内的厂家基本都能学个差不多,但是性能方面差距还是很大——比如抑制振动方面,能制造出具备A型抑振、摩擦补偿性能的驱动器厂家九牛一毛;再谈机械结构——精密减速机、高刚性丝杠/机械臂等以及高速轴承、密封圈等部件的制造,国内还没有多少厂家具备和国外同行一较高下的实力。
其次,从展会上看,国内有几家企业能像日系企业那样每年在展会上介绍自己在加工、热变形等方面又做出了哪些突破,或又申请了哪些、发表了哪些影响力高的论文?大环境浮躁,而且国内机床行业中,民营企业又占很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往往没有多么雄厚的资金实力,要知道,真正搞研发是要烧钱的,踏踏实实做开发,不如多多赚钱来得实在,所以大家都浅尝辄止,做做中低端市场。
“老周”认为,市场决定技术的发展,国内数控机床市场需求水平尚不高,需要者往往只有大企业,但财大气粗的他们,一般只会直接选择技术相对成熟和发达的国外品牌。对国内绝大多数厂家来说,只要能做好做大中低端市场,就完解决温饱奔小康了。
网友“天赋技能逢赌必输”和工程师“笑刘”也认为,以国内目前的工业生产大环境来讲,中低端机床的需求量占了市场大头,机床需求量非常少。偶尔有需要用到的时候,习惯的做法是通过关系委托加工而非自行购置设备。因而国内机床相关厂商有做电机的、导轨的、数控的,也有做中低端整机的,然而极少有做机床的。
小编认为,归根结底而言,目前中国机床行业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的一种折射,是市场和产业政策、政治、文化联合作用于相关行业而出现的结果,技术问题并不是主要的,我们的技术人员并不比国外的差,差的是观念。精密机械以及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及管理者应该都有所感觉,我国的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自主创新能力却无法随之提高。主要的原因,就是观念的错误。现在很多机床企业与其说是设计机床,不如说是拼凑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用欧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自己就做个机架,挣一点辛苦费。
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怎么会在高精尖领域取得突破?都说今年市场行情越来越好,但愿大家都赚钱之后,能够重视起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大家一起努力,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是的,除了赚钱,我们还想有点工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