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股“崩溃”调查:ST股“一夜暴富”投机神话终矣
- 2017-06-13 08:43:256862
【机床商务网 机床股市】A股市场一直存在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如*ST超日在经过重整之后变身为*ST集成,复牌首日便暴涨1970%(前复权)一样。这样的案例使得不少投资者对以ST股为代表的“壳股”趋之若鹜。但从近期ST新梅、新都退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随着监管的趋严,ST股不再是投资者的“香馍馍”。这反映了近年来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完善,退市机制日渐常态化,正在改变着A股的价值观和投资逻辑。记者通过对市场监管环境变化的观察,对ST股今年以来惨跌的市场表现归纳梳理,对“壳股”价值的重新审视,揭示出当前A股市场正在形成的新成熟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理念的深刻变化。
恢复上市个股收益逐年走低 ST股再难“乌鸦变凤凰”
6月6日,ST新梅迎来恢复上市“首秀”,因盘中交易出现异常被暂停交易,不过恢复交易后涨幅扩大至27.77%再度被临停。截至6月6日收盘,ST新梅跳水下跌,其恢复上市“首秀”未能如期“暴涨”。对此有私募人士指出,在IPO加速发行的背景下,市场对退市政策出台的预期明显加深,市场加速优胜劣汰,“壳价值”或许将不复存在。
恢复上市股收益逐年走低
此前被暂停上市的*ST超日在经过重整之后变身为*ST集成,其停牌时的价格(前复权)为0.64元,在复牌首日便暴涨1970%,可谓是浴火重生。实际上A股市场上,这样的摇身变成“凤凰”的事情不在少数,但是目前时过境迁,那些经历过暂停上市后,再度恢复上市的公司也并不能像以前那样股价暴涨了。
ST新梅就是典型,6月6日ST新梅恢复上市,在两次暂停交易后,ST新梅在恢复交易的后的5分钟内,公司股价从停牌前上涨的27.77%直线下跌,收盘翻绿。
在监管层对退市日趋常态化,暂停上市的“垃圾股”想要恢复上市将变得越来越难,这也极大地加剧了投资者的风险。从历史数据不难发现,一些暂停上市的公司恢复上市后的首日涨幅已越来越小,从*ST超日恢复上市首日涨近1970%到目前的ST新梅恢复上市首日从暴涨到下跌,整体收益已是一路走低。
对此宁波乔戈理资本牛晓涛告诉记者,之前ST个股重组后恢复上市,能有10倍、20倍的上涨,是因为之前IPO进程较慢,排队时间较长,中间又有过暂缓IPO的情况,才使一些急于上市的企业寻求ST个股进行重组。还有就是当时中小创的估值正处在上升期,小盘股整体估值都比较高,才导致ST个股恢复上市后被爆炒。但是现在IPO持续快速进行,目前看不到任何暂缓的迹象,而中小创个股整体估值近半年来又已经大幅下降,“壳股”价值自然会回落,所以收益也随之缩水。
押注ST股风险越来越大
有部分投资者青睐于押注暂停上市公司的股票,期待在公司起死回生后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牛散”陈庆桃就以善于投资ST股而被称为“ST专业户”,自2008年以来,陈庆桃先后投资过长油、凤凰、国创、珠江等十余只*ST股,其中*ST凤凰2013年12月27日被暂停上市,停牌前的价格为1.69元(前复权),在2015年12月18日恢复上市,当天收盘价格为21.2元,上涨超1154%。陈庆桃在停牌前以不到3元/股的价格买入1019.32万股,若以3元的成本计算,*ST凤凰带给他的收益就超亿元。
此外*ST金泰因连续三年亏损自2013年5月14日起暂停上市,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陈庆桃持有192.36万股。2014年8月完成向黄金珠宝贸易转型并恢复上市的*ST金泰受到市场爆炒,复牌后交易日股价报收于16.53元,单日涨幅达94.47%,而其暂停上市前后一个交易日股价仅为8.5元。粗略推断陈庆桃显然获利不菲。
但目前暂停上市的公司恢复上市后,首日暴涨的幅度越来越小,收益也逐渐走低。
押注ST新梅的投资者在惋惜,而押注ST新都的投资者却是欲哭无泪。资本大佬宋晓明在新都退上就损失惨重。2014年开始宋晓明就布局ST新都,将4.82%的股权收入囊中,停牌前ST新都因有“借壳”消息股价出现连续15个涨停,但是重组失败之后,ST新都进入退市整理期,目前已经遭遇11个连续跌停,截至6月9日,股价下跌到2.5元。
北京清和泉资本告诉记者,自去年监管层不断加强监管以来,“壳股”的价值不断加速下滑,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在IPO加速发行的背景下,市场显然对退市制度出台的预期明显加深,投资者参与炒作的情绪大打折扣,今年首例退市的*ST新令市场情绪雪上加霜。特别是当退市制度完善起来,市场加速优胜劣汰,“壳价值”或许将不复存在。
壳股交易
“买壳”者逾半陷浮亏 中介哀叹“壳股”信息无人问津
自2016年以来,出现大股东变更的50多家公司中,新任大股东出现账面浮亏的占半数,有10多家公司接盘方浮亏幅度超30%。此外由于A股市场监管趋严,易主后实施重组的公司。记者在投行并购圈也发现,目前的“卖壳”信息中,“卖壳”条件越来越低,而且“壳费”也是一降再降,有的甚至还采取了首付分期的措施,但还是无人问津。
买壳方大面积深套
由于监管趋严,大股东变更后实施重组的上市公司,而减持新规出台,也使得大股东股权流动性趋于下降。据统计,2016年以来实施大股东变更的50多家上市公司中,新任大股东出现账面浮亏的占半数,有10多家上市公司的接盘方浮亏幅度超30%。如浔兴股份新任控股股东汇泽丰,去年11月豪掷25亿元入主,收购成本价27.93元/股,而浔兴股份新股价仅为14.09元/股,浮亏近50%。
浮亏严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收购人给予了超高溢价,就是业内所谓的“壳费”。如日海通讯、深圳惠程等公司的收购溢价超100%,栋梁新材溢价则超过200%。而奥维通信在5月31日宣告易主并复牌,6月9日新股价为11.77元,这宗16.77亿元的股权转让交易,折算单价约16.81元/股,比停牌前股价溢价68%,目前接盘方的账面浮亏已约30%。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9月以来,重组新规实施,“类借壳”遭严管。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监管机构加大了对杠杆收购的监管力度,而今年以来,四川金顶、鑫科材料等公司陆续易主,溢价幅度都在10%以内。此外共达电声控股股东潍坊高科的股东拟将潍坊高科100%股权作价5亿元转让给于荣强,同时承继2.91亿元的债务,折算共达电声股价为14.39元/股,而共达电声目前的价格仅为9.19元,今年以来已下跌34.45%。
对此,宁波乔戈理资本牛晓涛告诉记者,近半年中小创被持续压低估值,ST股曾经的“壳价值”就逐渐被扼杀。而IPO扩容持续进行,加上价值股崛起,市场投资逻辑已经彻底改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股上市,一些“壳股”可能会慢慢成为“仙股”,这也倒逼“壳股”加快并购重组步伐,尤其是近IPO发行数量减少,并购重组审核有放宽趋势,为“壳股”迎来了一些机会。
壳股信息久久无人问津
在IPO提速及重组新规抑制“炒壳”热情的背景下,“壳资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回顾A股“炒壳”历程,从早期的押注垃圾股重组,到反向收购“壳公司”上市,再就是产业资本跨界并购及目前各路资本井喷式“囤壳”,“壳”生意已经成为A股市场各大参与主体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近期有私募在朋友圈表示,此前布局的一只“壳”股在复牌后大跌,使得旗下产品净值出现大幅回撤。
记者在一个投行并购重组群也发现,有投行人士发布“卖壳”信息,中小板公司的大股东25%的股份卖18亿元,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壳股”热度降温,收购溢价也开始下降。不少“壳股”复牌股价不涨反跌,此外“壳交易”的成交数量明显较少了,“壳费”也在下降,买方更多选择了观望。在前几个月发布了几条“卖壳”信息,至今无人问津。记者也发现,部分壳公司的报价甚至比高峰时减了一半,和目前市场价格差不多,而且条件也不再那么苛刻。而从近期市场几起大股东转让股权案例来看,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溢价了,市场也对此基本没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