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谭志强:勤钻研勇担当 铸就民族工匠精神
- 2017-05-24 09:34:337749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1米6稍出头的个头,一张圆圆的娃娃脸。无论是行走在中信重工新形象窗口重型机加工部内,还是站在足有3层楼高、亚洲跨度大、国内先进的9×30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前,谭志强瘦小的身材,都会显得很不“起眼”。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随和且充满喜感”的谭师傅,一旦站在工作台上,开动机床,就会瞬间迸发出“小块头、大智慧”的万丈光芒,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谭志强,现任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关键设备、目前全国大的XKAU2890×300数控龙门镗铣床和XKAU2765×350数控龙门铣床机长、班长、技师,“谭志强大工匠工作室”负责人。曾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洛大工匠等;2017年4月22日,被评为“美洛阳人”;连续六年被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
大块头上秀细活儿
连续两年、8个季度获中信重工关键机床创纪录奖,所在机床累计完成加工工时53373小时,个人完成工时13398小时,超额完成个人考核工时8988小时,相当于两年完成六年多的考核任务量。
两年来,创新11个先进操作法,带领“大工匠工作室”成员,主动承担公司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9大项,为公司创造价值1280多万元。
“大国重器”的掌舵者——他是中信重工关键设备、国内先进的9×30米数控龙门镗铣床和6.5×35米数控镗铣床的机长、党员、班长;他常常要在三层楼高的机床上,精雕细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头发丝的精度,被戏称为在“大块头上秀细活儿”。
“大国工匠”——他是仅有高中学历、自学成才的技师,全国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能工巧匠”,连续6年被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中信重工“员工”、首批聘用的“大工匠”。
他,就是谭志强。徒弟眼中的“谭大师”,中信重工“谭志强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的“主心骨”。
4月22日,谭志强带领团队刚刚完成了西门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ESP)项目5号轧机生产线后一件产品——轧机驱动侧机架的加工。客户监理和公司质检部门联合检验合格后,谭志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从3号线开始,到5号线结束,近两年时间,谭志强说,和精度要求极高的西门子轧机项目之间的不断“打磨”,就像费尽心思养大了一个孩子。
西门子轧机机架,动辄上百吨。然而,这个重达上百吨的大活件上,一个孔的精度却要控制在0.02毫米内,也就是少半根头发丝粗细。在“大块头”上“绣细活”,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谭志强却一口应承了下来。
每件西门子项目机架上都分布着几十个螺纹孔,孔径从M24、M30到M36、M42大小不一。为了保证加工精度,工艺要求用铣刀一点一点地铣孔、扩孔,每个孔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加工完毕。且由于孔径大、铣刀小,极易造成震刀、磨损刀具,还会对机床精度造成重大影响。
这么宝贝的机床,这样干活,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再加上加工效率低下、工期无法保证,谭志强再也坐不住了,他提出可以直接用丝锥攻丝、一次成型。然而,工艺却迟迟不敢拍板。因为用丝锥攻丝,0.02毫米的精度极难保证。
“艺高人胆大”、敢想敢干的谭志强却认准了这个思路、较起了劲。他带着团队采用进口肯纳丝锥,在边角料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经实际应用,他们采用丝锥攻丝、一次成型,仅用10分钟就能完成一个螺纹孔的加工,效率提高两倍以上。
中信重工为紫金矿业生产加工的Φ11×5.4米双驱半自磨机,是目前世界上大规格的半自磨机,筒体直径11.58米、高5.4米,属三分之一结构。需要加工198个Φ60的端面孔、6个M56×90的螺纹孔,且加工点分布在11.58米的圆周上。
直径超出机床宽度极限,加工难度极大。谭志强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决定以机床定中心,放地样,用610毫米高的地梁把活件垫高,使筒体高出走台,让筒体大限度接近主轴,把地梁找正在0.2毫米之内,让筒体尽量放平。将孔线分成6等分,把线引导到下端面,据此确定每次转位时的位置,保证6次能把孔干完,对比常规加工方法提率1倍多。
在长期的实际加工中,他还利用数控龙门铣为钻床工序“点豆”,加工磨机筒体、端盖端面孔方法,解决了钻床加工低精度、组装后孔错位的问题,省去了产品试装工序,也节省了大量返修费用。如今,“点豆”加工法已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
致力“双创”,“大智慧”的谭志强善于发挥自己的岗位技术优势,善于技术创新,靠技术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靠创新先进操作法提高工作效率。
攻克川崎重工深度达400毫米的大齿圈销孔的加工难题时,谭志强变换思路,自己设计制作出了一把长度达400毫米的新精镗刀,成功解决了接刀带来的震刀问题。这把精镗刀加工后的销孔,具有了统一性和规范性,开创了省掉单配连接销工序的先河。
图号为N2064的大型减速器机体为焊接件,前期是镗床加工,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活件变形,导致关键部位轴承孔的平行度、位置度都发生了变形,达不到图纸工艺要求,成为加工中“拦路虎”。厂领导把活件交给了谭志强进行二次加工。他经过反复研究,大胆创新,用数控龙门铣床替代镗床加工机体,成为公司首创。
智慧担当大工匠
从6.5米小立铣的“摇摇把”机床,到2.5米小型数控机床,再到国内先进的9×30米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普通工人,到生产骨干、技师,再到员工、大工匠。
进厂30年,谭志强见证着中信重工这个老国企的发展与变迁,也生动展现出了一个国企蓝领的蜕变与成长。
2011年,中信重工承担国家“大飞机项目”生产,长8米、重达200多吨机架加工,深达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圆弧,成了整个加工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