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车工张玉春:任劳任怨 一年干出三年的活

2017-04-28 08:57:005300
来源:千龙网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一辈子做很多事或许容易,只做一件事,难。在中车二七机车公司柴油机事业部机械一车间里,车工张玉春手下出的小小配件,装上火车头,拉着列车走过大江南北。张玉春即将在今年12月退休,在过去的40年里,在同一个车间,做了一件事——为铁路机车生产配件,机床就是他一生的伙伴。技术拔尖,从不挑活,加班无怨,同事们称张玉春是机床旁的“老黄牛”。
 
  从徒弟做到师傅
 
  1977年12月15日生日那天,张玉春从长辛店一中毕业分配到二七机车厂。对他而言,这个生产火车头的老厂并不陌生,爸爸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后来弟弟妹妹也都成为厂里职工,这里就像自己的家。“那个年代,铁路就是铁老大,能到铁路单位上班就是捧上了‘铁饭碗’。”张玉春说,那时候二七厂在长辛店一带很有名,工资也高,坐火车还免票,毕业生人人向往,在这里当工人,就是税务、公安这些部门岗位都不换。
 
  刚到厂里,张玉春看着什么都新鲜。“到了厂里先要拜师傅,当学徒,在旁边看着其实比干活还累。”张玉春说,带他的师傅姓张,人很和蔼,整天笑呵呵的,错了就告诉改,从来没有训斥过人。
 
  每天一大早,张玉春要比师傅来得早,给师傅沏上茶,把机床启动预热,润滑,给导轨浇上油,擦一擦。徒弟不能让师傅在这些事上耽误工夫,琐碎的事,徒弟抢着主动干,为的是让师傅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教手艺。
 
  起初,张玉春不熟悉机床操作,有时候会在撤刀的时候把机床手柄的方向摇反了,已经加工完成的配件就得作废,后来慢慢学,慢慢琢磨,学徒一学就是三年。再后来,张玉春有了自己的徒弟,其中还包括现在的车间主任。张师傅已经退休,张玉春还会常常联系师傅,问声好,道个平安。车工手艺一代代传承,直到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一年干出三年的活
 
  一名的工人,关键的理所当然是技术好。张玉春说,工厂里总有考试,一起进厂的工人们较着劲,看谁比谁更“牛”,私下里也偷偷学,不会的赶紧问问师傅。班组和班组之间也竞争得厉害,看谁干得多。
 
  对于车工来说,加工零件的车刀好比战士们手里的枪。张玉春的车床旁摆放着自己的工具箱,这里面装的就是他的“宝贝”,粗车刀、精车刀、切刀、外圆刀等等,分类码放整齐,需要时随手就拿。老话讲,“三分手艺,七分家伙”。磨刀更是一件技术活,刀磨得好坏,直接决定了一名车工的成败。张玉春的刀,磨得可谓出神入化,根据加工材料不一样,刀切的厚度就不一样,这没有套路可言,全凭经验。
 
  40多年来,张玉春手下切过的零件无数,内燃火车头上的“活塞”加工难。难度大,精度高,材料特殊,全凭手下的感觉和操作经验,一刀下去,弄不好整块料就废了。张玉春加工出来的活塞,人人称赞。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可张玉春能把速度和精细结合。同样的时间里,张玉春能干出更多的工时,废品率却极低。他的高纪录是,一年干了近三年的活儿,也就是说,他一个人完成近三个人的工作量。
 
  火车头呼啸疾驰,火车上的精密零件来不得半点马虎,尺寸、表面光洁度大有讲究。每个零件活干得怎么样,厂里的检查员要用专门的检测仪器测量。在张玉春手下,一块块金属,变成小小配件,组装在火车头上,拉着火车从南到北。
 
  张玉春刚到厂里时,干的还是军工的活,生产三七炮的零件。没过两三年,生产内燃机车零件的机床搬进了车间,张玉春带领大家开始研究新手艺。他们生产的内燃机车成为了铁路系统客车的主力“北京型”,进出北京的列车全靠它拉动。随着铁路的发展,电力机车又成为了主力军,生产电力机车配件的机床成为张玉春的新伙伴。
 
  铁路进入高铁时代,二七厂引进新技术,生产高铁轨道养护需要的大型养路机械,张玉春所在的车间也开始生产新品种零件。几经更新换代,厂里在近几年也走进了电子化时代,数控机床取代了原来的手工机床。老手艺成为了历史,要想加工出好零件,就得会编程。对于当时已50多岁的张玉春来说,还真是一件为难事。
 
  “学习现代科技,师傅反过来要跟徒弟再请教了,”张玉春说,有些东西记不住,他就不甘心。有位同事很精通,他就天天请这位同事到家里吃饭,张玉春亲手做。“都说工人是大老粗,其实只有力气没有头脑可干不了。”张玉春知道,数控化的生产,同样要自己动脑筋,他终学会了编程,能把想法变成机床程序。
 
  那段时间里,张玉春随身带着一本学习数控编程的书,和伙伴机床相映成趣。
 
  好时光都在厂里
 
  张玉春所在的二七厂柴油机事业部机械一车间党支部书记王金忠,已经和他共事了30多年。“一进厂我们就在一个班,进厂的时候管他叫大哥。这么多年了,他就像‘老黄牛’一样。”王金忠说,有时的生产任务特别急,需要加班的时候,张玉春从不含糊。“在车间,技术上他拔尖。这么多年带着不少的徒弟。”
 
  车间主任王辉是张玉春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在他眼中,师傅是特别负责的人,把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能都无私传授给了徒弟。“工人干活凭着工时挣钱,张师傅从不那么计较,总是告诉我们,先把活干了再说。”王辉说,工装生产这种活挣的工时会少点,但对个人技术要求非常高。“师傅总是跟我说,加工的配件越多、越杂,对个人素质的培养越有好处。眼光要放远。”王辉说,自己跟着师傅学手艺,也学做人。
 
  退休之后还会常来
 
  车工一干40年,有时候厂里接了急活,时常要加班加点,张玉春从未犹豫。有时接到难活又不容易出工时,张玉春不会计较。难的时光是妈妈去世后,爸爸生病的那段日子。妻子在食堂工作,白班夜班轮流值,正在上学的孩子也需要照顾。他就和同事商量,白天时间用来照顾爸爸,晚上上夜班,每天下午5点上班前,他会把饭菜准备好。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也需要关照。就这样,张玉春度过了难熬的五年时光,可爸爸也没能支撑到后,离开了他们。
 
  到今年的12月,张玉春就将在厂里整整工作40个年头,他也将在生日那天,正式退休。“在厂里工作了这么多年,退休了也盼着工厂好。”张玉春说,对于二七厂,他心怀留恋。“还想和大家开开心心在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这么多年,有时也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和同事闹些小矛盾,“你说应该这么干,我说应该那么干”,但第二天全忘了,也从没因为其他事情红过脸。每天和工友们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午饭后,张玉春还喜欢和大家伙一起踢足球。
 
  “退休后,我还会常来厂里走走看看”。张玉春说,他这一生的好时光都属于二七厂的这个车间。
 
  ■档案
 
  2004年,张玉春荣获“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共产党员”和“北京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获得“火车头奖章”。2010年,张玉春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做喜欢的事就好
 
  60岁的老工人张玉春皮肤黝黑,仿佛晒了日光浴,让我一眼就感觉到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其实,他在机器轰鸣,屋梁高架的车间里工作了40年,无风无雨,透过窗子能见束束阳光,每天与机床为伴,就做一件事——加工零件。站立,弯腰,这是张玉春常用的两个动作,为此他患有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日复一日,这么多年过去了,可在张玉春脸上看到的都是喜悦,虽然不善言辞,可一说话就笑呵呵的。也许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喜欢就好。
 
  在二七厂,像张玉春这样的员工有两千人,在工厂火热的年代达到了八千人。我们看那个年代的电视里常有这样的场景,早上开工,工人们骑着自行车一拥而进,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而这就是发生在二七厂里的真实故事。铁路走进高铁时代,工厂的生产也随着进入数控时代。时代在变,而人不变,都说工人是大老粗,其实他们很细腻、专注。希望你乘坐火车时也会偶尔想起,有一群工人,他们日日平凡工作,让火车一天比一天开得快,一天比一天开得好。
 
  (原标题:北京市劳模张玉春:我一生的好时光都属于车间)

上一篇:李家琦: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

下一篇: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虞金明的匠人之心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