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时间:2022-09-02 阅读:153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苏联空军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在远地点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并安全返回,完成了世界上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壮举实现了人类自古以来飞天的梦想,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使人类能够从新视角对宇宙及其生活的星球有更好的了解。
飞燕遥感的航摄员们也是如此,用最匹配的设备,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协助着“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传承着华夏古建筑文明。仅2021年,飞燕遥感航摄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航摄员们飞行时长约2000小时,北至内蒙,南临南海,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航摄员们在华夏大地上纵横丈量。
航摄不同地区,会根据需求设计不同的作业高度。高高度作业会面临寒冷和缺氧,低高度作业则会面临低空乱流导致的颠簸。
夏天的机坪酷暑难耐,但在高空的机舱里温度却很舒适,有时甚至还要穿外套。航摄员们起飞前带上一箱饮料,落地后就是冰镇的了。但到冬天,机舱里可就不这么好受了,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便下降6度。随着高度上升,空气越来越稀薄,当高度超过3600米,航摄员们需要通过吸氧保障工作进行。
2020年4月,飞燕遥感执行东乌珠穆沁旗航摄项目,作业区地处我国东北。项目飞行高度4700米,作业区地面海拔约900米,相对高度约3800米。4月底的内蒙已经开春,但地面温度仍在零下七度,空中温度接近零下三十度。虽然航摄员们北方高空作业经验丰富,但这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起飞前,航摄员们准备了棉衣、棉裤和被子,但坐在漏风的相机舱门附近仍十分寒冷。4700米的高空,氧气只有平原上的2/3,虽然备有氧气瓶,但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氧气瓶的过滤水也被冻住了。该项目用了当时的RIEGL-VQ-1560i激光雷达航摄仪,幸运的是,相机没有因为过度低温造成不工作现象。
4月底的内蒙,每天都是大晴天,一个架次需要飞行7个多小时,即使准备了足够的水和食物,也因太冷很少进食。航摄员们凭借他们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顺利完成了16600km²航摄任务,获取了密度≥0.25点/m²的点云,高程精度优于0.3m,满足1:10000比例尺成图要求。
严寒尚有棉衣可以抵挡,夏季低空的颠簸便是对体能的真实考验了。夏季的午后,低空乱流非常强烈,吹得飞机摇摇晃晃,在山区和河谷尤甚。飞一个满架次相当于连续不断坐好几个小时的过山车,把人颠得七荤八素。在这种环境下,航摄员们不仅不能晕机,还要在摇晃颠簸的条件下操作设备、填写飞行日志以及为机长;即使饿了只能吃一点充饥,否则可能颠得浑身不舒服甚至引发呕吐。当然,航摄员们也有撑不住的时候,会趁着切换航线转弯时在后舱短暂休息几分钟,在下一条航线进线之前恢复工作。
很多人觉得航摄员在外执行项目,只是在飞机上操作相机,这是我们对其工作不了解的错误解读。他们在天气恶劣、事态紧急的情况下,凭借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顽强与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我马上行的不辞艰辛,生动诠释了航飞部的敬业精神,坚实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前景广阔。飞燕遥感将以生命赴使命,将涓涓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让我们一同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