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王恩东:25年坚守,只为一颗国产“好心脏”

发布时间:2017-07-17
浏览次数:5952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王恩东,生于1966年7月,山东济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浪潮集团工作,现任该集团科学家、执行总裁,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
 
  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后,5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科学家王恩东没得片刻清闲——眼下,他正带队投入AI计算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
 
王恩东
 
  从当初研发出中国首台关键应用主机,到今天参与支撑云计算、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研究,25年间,这位科学家时刻保持着对自主核心技术的偏爱。“核心技术太重要了!没有核心技术,中国服务器产业将是别人的‘提线木偶’,永远受制于人。但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金钱买不来,必须自主研发。”
 
  王恩东说,这些年自己只干了一件事——深耕服务器市场,探索中国服务器的研发深度和应用广度。他干得不错。
 
  瞄准“中国首创”
 
  自研发出中国首台服务器SMP2000至今,他的科研生涯由一项项“中国纪录”书写而成。
 
  “如果说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这款芯片则是计算机的躯干和灵魂。”王恩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块芯片,有两个拇指盖大小,它被装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浪潮天梭K1容错计算机”(以下简称容错计算机)中。“K1拥有32颗处理器,依靠这个芯片连接,可确保32颗处理器‘劲往一处使’,像一颗处理器一样工作。”王恩东说。
 
  这种被美国政府严格限制出口的多CPU互联技术,是王恩东带领几百位工程师通过4年多攻关才终拿下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
 
  拿下“中国首台”,实现零的突破,这对王恩东来说已是“平常”。实际上,自从1993年研发出中国台服务器SMP2000至今,他的科研生涯便是由一项项“中国纪录”书写而成:
 
  1996年他的团队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浪潮SMP3000系列服务器,这是“中国首创”;2003年研发出中国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器——天梭TS20000,这也是“中国首创”;此后,他的团队六次打破中国服务器在商用智能计算的世界纪录;2010年推出了中国台容错计算机,掌握了服务器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
 
  到今天,拥有1500项的中国云服务器,彻底扭转了中国服务器产业一直以来追随世界先进技术的局面,让中国在开放计算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王恩东和他的团队在信息化产业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前沿,开启了我国云服务器时代。
 
  啃下“硬骨头”
 
  王恩东带着大家,从小规模的处理器群组做起,然后扩大规模突破技术难关。
 
  在常人眼中,服务器可能只是个黑色的“大箱子”,但内部却别有洞天——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软硬件,它能够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像“心脏”一样驱动各个行业数据和信息的流动。
 
  “关键应用主机”是王恩东给“容错计算机”的定义。在金融、电信、民航等关键领域,其核心应用高度依赖关键应用主机。比如,面对银行10多亿的用户量,几个关键应用主机便可应付这样的巨量存储工作。更关键的是它的高可靠性,即从概率上看,每年非计划停机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谁都知道,在金融、民航等关键领域停机意味着什么。
 
  王恩东团队启动研发之时,我国关键应用主机市场还是外企的天下,单机采购价是美国的2.4倍。我国这一市场成了外企的“利润奶牛”。
 
  这并不是一颗容易研发的“心脏”。比如其核心部件协同芯片的关键技术,掌握在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
 
  “解决技术难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办法就是克服困难,啃下技术‘硬骨头’。”王恩东带着大家,从小规模的处理器群组做起,先积累经验,然后一点点扩大规模,一级级突破技术难关。
 
  “打怪通关”的路并不容易走。当时的研发条件很有限,没有图纸和技术资料,也没有验证设备。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压力和同行的质疑时常笼罩着整个团队。比如协同芯片从设计到样品成型得耗费上千万元,一旦失败就要从头再来,同时又没有可以验证芯片的设备。
 
  在全力设计芯片的同时,王恩东团队也着手开发从验证软件、仿真、到实际测试的整套验证体系。经过四年努力,中国台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问世,实现了中国在服务器领域零的突破。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话语权。而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则需要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王恩东总结道。
 
  炼成“铁人”
 
  他的精力出奇地旺盛,凌晨六点下班,三个小时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里。
 
  翻过一座座高峰,取得一个个突破,推进中国服务器产业从追随到赶超,带领中国服务器进入世界阵营,这是王恩东的贡献。
 
  没几把刷子很难取得现在的成就。“他勤奋、严谨、苛刻、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追求,从不走捷径,积极面对问题,克服一切去完成任务。”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我的人生轨迹是直线型的‘三个一’:只读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只就职于一个单位(浪潮集团),只研究了一项事业(服务器)。”认准一条道儿,认真走到底,这是王恩东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他与服务器一起忍受过长久的寂寞,也一手缔造了浪潮服务器今日的辉煌。
 
  这种认真、专注延伸到日常,让同事们看到这位科学家“不修边幅”的一面。“因为他工作太专注,经常会误了高铁和飞机。有时,为了提前半个小时赶回公司,在高铁上站两三小时也无妨。有一次,他甚至坐在高铁的过道里写汇报材料。” 王恩东的同事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有人评价王恩东,不喝酒、不抽烟,没什么爱好。但有人反驳,他明明“爱好”加班——王恩东的名字在浪潮集团加班表里的排名总是很靠前。他的精力又出奇地旺盛,凌晨六点下班,三个小时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里。
 
  为什么要这么拼?他说:“在意志上,我要做一个铁人;在工作上,要做一个牛人;在生活上,要做一个凡人。”他的逻辑是:凡人生活简单才能专注工作,铁人意志才能时刻聚焦研发,“凡人+铁人+时间”,终成为牛人。
 
  这便是王恩东。
 
  (原标题:王恩东:25年坚守,只为一颗国产“好心脏”)

上一篇:张忠:一杆焊枪铸就“焊花”人生

下一篇:付强:“工匠精神”是恒久的奖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