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30年钻研 从技校生到“大师”
- 发布时间:2017-01-13
- 浏览次数:4698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田明,中国石化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技师、油田技师,曾荣获全国“十大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其创新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自扬州向东北方向驱车40分钟,下京沪高速,穿过数个普通的苏北农村,来到一处显现着历史痕迹的厂房。在一间10平米的小房子里,一位50岁的石油工人正在“捣鼓”东西。他,就是中国石化江苏油田的田明。
田明:30年钻研 从技校生到“大师”
田明,现为中国石化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技师、油田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技校毕业的他,30年来完成革新成果92项,获奖44项,其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油田子弟 :“我就是在那种氛围里长大的”
和很多油田子弟一样,田明几乎与江苏油田一起成长。
1975年,江苏油田被发现。“邓小平当时指示,江苏如果有一吨油,就有了石油工业,如果有一百万吨,就可以大搞”,田明回忆起那段历史说,相比于东北和西北,江苏的地理位置好。
为开发江苏油田,来自天南海北的五千人前来苏北“会战”。田明的父亲当时在位于合肥的安徽省独立二师公安医院工作,也带着妻子和年仅10岁的田明来到了苏北。
油田生活的艰苦超出了年幼的田明的想象。开始,田明一家就住在洪泽湖边上,住的是草席棚,烧煤球炉子取暖。冬天一刮风,煤球炉子着火后就烧一大片,有时候人跑出来了,东西却都烧了。
“跟以前合肥相比,少年宫、体育场、歌咏比赛都丰富多彩,到了油田这里没有了。连自来水也没有,需要打井水。”田明说。
油田初建,不仅生活条件艰苦,教育条件更落后,学校老师都是油田的工程技术人员过来兼职。“初中毕业时,我在全年级考了第三,但就是这样,也考不上扬州的重点中学。”田明说。
不过,条件艰苦并没有令当年的那批石油人退缩。“那时候,我为我国献石油、学习铁人精神、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这些口号都非常流行,做一个石油工人比较光荣、有气概,我就是在那种氛围里长大的”。
自学之路:留下十万字笔记的故事
1985年7月,田明从江苏油田技校钻修班毕业,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他被分配到试采一厂攻关队地层测试组工作,做了一名测试工。
所谓地层测试,就是将测试阀下到油层深处,通过地面提放管柱控制井下测试阀开关,录取地层压力、温度、产量等多种参数。而攻关队的人,除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都必须技术过硬。对于一个技校生的田明来说,他压力很大,甚至一度想要调离。但此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1986年秋,队上安排田明上H-10井进行地层测试。由于这口井斜度比较大,管柱摩阻大,再加上工作经验不足,田明在操作时出现失误,导致下井工具没能及时关闭测试阀。几天后,工具从井下弄上来,没有录取到任何数据,测试失败,延误了工期。
当时,测试一层的费用是3万元,而当时田明每月工资只有40多元,如果要扣工资的话,他10年都还不清。
那些日子,田明情绪极度低落。这时,测试组组长胡小海找到田明,语重心长地说:“学历低不可怕,没技能也只能代表现在,你还年轻,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同样能干出好成绩!”组长的话重重地敲在田明的心坎上。
为了弄懂地层测试这门学问,田明开始了自学之路。
那时候,白天他跟着工程技术人员上井干活,看图纸学技术;晚上,他参加油田高中文化补习班。补习班在10多公里外,田明每天要往返骑自行车20多公里。一次雨夜,下晚自习的田明骑着自行车,不小心连人带车翻进盐邵河里。田明说,“多亏了会游泳”。
凭着这股狠劲,田明仅用1年半就学完了高中3年课程。他还自学了《科学试油系统工程》、《试井资料解释方法》等专业知识,撰写了10多万字的笔记。而这,就是现在流传于江苏油田的十万字笔记的故事。
如今,多年过去,田明依然不改学习习惯。他小小的工作室里立着一个书柜,翻破边的旧书记录着田明几十年来的勤奋。
田明说:“我是个技校生,书读得少,底子薄,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设备、新工艺,不看点书跟不上啊!”
技术控:自制时钟检测装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油田提出“赶玉门、赶江汉,实现年产原油一百万(吨)”的目标,田明开始崭露头角。
1987年,江苏油田成立专业的地层测试队,田明做了仪表工,负责修理时钟和压力计。那时,地层测试技术使用的200JC型计时器是进口大扭矩时钟,油田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每次保养后存在走时误差,影响油藏资料录取质量。而送外面检测一次就需要2万多元的费用,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时,刚走上仪表工岗位不久的田明想到了办法:自制时钟检测装置。不过,这一想法遭到了质疑:“一个技校生也想搞创新?”田明自己心里也没底,但面对同事的质疑,田明暗下决心解决难题。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田明在测试工房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白天顶着近40℃高温、晚上忍受蚊虫叮咬,先后采取了给时钟压砖头、挂砂袋等办法,经历了多次失败,测量了上千条输出扭矩试验数据,终完成了人生的个创新成果——时钟扭矩模拟检测装置。这个“土装置”一次能检测10个200JC时钟,每年节约外送检测费用20多万元。
“人有技术在,哪儿都饿不着。”田明对新京报记者说。在田明的内心中,技术有着特殊意义。
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的田明也是技术控。
进入油田工作不久,田明和妻子钟文红认识了。一次,田明去钟文红家,丈母娘对他说:“你是个仪表工,帮我把手表保养保养吧!”
这时,丈母娘在结婚纪念日买的手表已坏了很长时间,找过不少修表师傅都没能修好。田明一下愣住了,自己虽是个仪表工人,但此“表”非彼“表”,日常用的手表还真没摸过。田明虽觉得为难,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
为弄清楚手表的构造和原理,“当时把扬州、南京的钟表类书籍都买遍了,还去了南京亨得利钟表店,去看钟表师傅拆卸修理的全过程。”田明说,就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后,手表竟然修好了。周围邻居听说后,纷纷把自己家的手表电器送给田明修。
原本丈母娘觉得,田明只是一个技校毕业生,又是个修仪表的工人,有点不愿意。但这件事让她看到了田明肯钻研、肯吃苦的劲,点头同意。
“他生性就是爱捣鼓东西的人,别人看着东西不奇怪,他就喜欢拿来拆开看看。”田明的同事说。
潜心钻研:同事们都称他为田大师
田明所在的测试队所负责的是试油测试工作。所谓试油测试,就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后一道工序,通过对可疑层位实施射孔、测试、抽汲、高压取样等生产工序,收集油藏压力、温度、产量等多种参数,也就是认识油藏的“临门一脚”。打个比方,就是给油气藏做“B超”,以判断油气藏是否具有开采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从美国引进“射孔+测试”联作工艺,同时完成射孔、测试、抽汲3项作业,一时风靡全国各大油气田。江苏油田也不例外。然而,田明和同事们很快发现,射孔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压力小则几十兆帕,高则上百兆帕,极容易造成井下压力计的损伤。
据后来统计,2001年,江苏油田进行了测试联作17井次,损坏压力计15个,测试成功率为85%,“射孔+测试”联作工艺在油田一度陷入想用又不敢用的被动局面。
田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先后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小孔式、中心管式、螺旋管式等多种压力过载保护装置,效果均不理想。
2003年,田明随着中国石化西部油田大开发走进新疆,一干就是5年。虽然在新疆期间仍然继续钻研解决这一难题,但并未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田明从新疆回家轮休,得知油田已完成联作工艺测试37井次,使用压力计148个,损坏23个,光维修费用就高达50万元。这一连串的数字更加触动了田明的心。
回到江苏后,田明就一门心思开始钻研压力计了。在4个多月里,田明将这些年对此所做过的实验一一进行比对,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终研制出了“压力计过载保护器”。
指着摆在室内的压力计过载保护器样品,田明说,其中技术关键就是在射孔时瞬间关闭传压通道保护压力计,然后再自动打开通道保证数据采集。在一个小小的零部件背后,是多年来田明付出的无数汗水。
2008年,随着这个压力计过载保护器被推广应用,江苏油田压力计的损坏率一下子降到“0”,资料全准率为100%,田明的成果攻克了难题。而凭借压力计过载保护器等一系列技术,田明先后被评为油田技师、技师、技能大师、技师到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同事们都称他为田大师。
2014年,田明的创新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得当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而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不过只是试油测试技术中的一小部分。
成名背后:“不能为了多挣钱就甩摊子走人”
汗水逐渐得到回报,田明的名声也日渐传开。
2014年4月,田明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在北京开公司,通过媒体得知田明研发的试油测试工艺配套工具获奖,觉得很有价值,希望能认识一下。开始,田明以为对方只是想交流技术,也没太在意。
5月份,田明在北京出差,准备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材料的汇报,这位北京老板当面拜访,期盼与他合作,甚至提出以资金购买或技术入股等条件,田明委婉回绝了。为表诚意,这位北京老板后来甚至千里迢迢赶到扬州,两次专程拜访,但田明还是拒绝了这一“美意”。
“油田把我从一名普通工人培养成技师,领导又这么重视我,我不能为了多挣钱就甩摊子走人。”田明说。
田明的生活十分简朴。
走进他10平米的工作室,陈设十分简单,除了桌椅和沙发之外,就是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工程技术类书籍。田明自己的水杯,是一个用过的豆瓣酱罐子。
外界所知道的,是田明的荣誉,不知道的,是田明的巨大付出。
对于那一代石油工人来说,工作永远高于家庭。2004年,田明妻子有一次生病,10岁的女儿在照顾妈妈时,不慎被开水烫伤,为不影响田明工作就没告诉他。当从新疆远道而归的田明跨进家门时,女儿一把抱住田明问:“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和妈妈了?”
“2003年去新疆的时候,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我都不在家。他妈妈是前线采油工,也没法辅导。”田明的脸上划过一丝内疚。
令田明欣慰的是,女儿在读大专后学习进步很大。“她爷爷说,这孩子像我,有耐力,后劲大。”
匠心阐释
虽然是个技校生,但田明一直在学习,现在他的书架上还摆满了各种工程技术类书籍。流传于江苏油田的十万字笔记的故事就是他的写照。
现在的田明被同事们称为田大师。“人有技术在,哪儿都饿不着。”在田明心中,技术有着特殊意义。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多年的钻研和汗水做出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肯定。
同题问答
1、你的理想是什么?
答:这么多年下来,我就想做一个有技术的石油工人。
2、目前实现得怎么样了?
答:目前还没实现,活到老,学到老。
3、在油田工作三十多年,有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答:工作上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不要太计较得失,把单位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活。
4、什么是你认为艰难的时刻?
答:搞技术搞不下去的时候,吃不香睡不着。其实也有山穷水尽的时候。
5、艰难的时刻,让你继续坚守的原动力是什么?
答:愚公都能把山移得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可能我今天、今年解决不了,但只要不断坚持,早晚都能解决。
6、别人都解决不了,你凭什么认为你就能解决?
答:我不怕解决不掉。即使我后果真解决不了,但努力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
7、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答: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想不到的办法。
8、你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答:正派、能吃苦、能奉献、有上进心。
9、你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答:英语好一些,能和外国人交流。
(原标题:田明:30年钻研,从技校生到“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