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王”肖滨滨:一举成名背后的“300个日夜”
——记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肖滨滨
- 发布时间:2016-12-29
- 浏览次数:4780
【中国机床商务网 行业精英】2016年8月,再一次站在全国级技能比武的“舞台”,肖滨滨跃跃欲试,没有誓夺的担子,有的是“走出去”的机会,从2012年全国技能竞赛铣工组的光环走出去,转攻加工中心,这一转让这个1988年出生的年轻小伙成为了近十年全国技能大赛历史上仅有的“双料王”。
他是怎么做到的?“‘铣工’、‘加工中心’看似不同的专业,但它们都是机械加工的一部分,将材料学、力学、机械加工学通了,也就一通百通了。”肖滨滨如是说。
初战:一举成名背后的“300个日夜”
在数控加工行业里,提起肖滨滨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12年,全国数控大赛学生组的比赛上,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校生肖滨滨一举夺得全国,大家也都认识了这个年轻内向的小伙。那时他只是技校的一名普通学生。
提起一举成名,肖滨滨笑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一鸣惊人。从2012年2月8日到2012年12月21日,我进入集训队整整培训了一年。为什么这两个日子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苦哇。这316天是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熬过来的。
这300多个日夜,进入集训队的队员没有休息一天,宿舍、图书馆、车间,三点一线。这样的生活对于一般24岁的小伙子有如牢笼,然而对于肖滨滨却甘之如饴。他说,这300天也是我人生开心的300天。学校为参赛人员配备了专职教练,采购先进的设备,还有不限量使用的刀具,这300天里,肖滨滨的技术突飞猛进。
其实,肖滨滨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成名比这个名更早一些。他成为校园名人缘于一个“骰子”。那时,肖滨滨的业余时间都在用机床加工各式各样的物件,从杯子、笔筒到戒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他都有兴趣尝试。
之所以选择骰子,是因为它的形状规则又特殊,六面体,12条棱,这是好的练习工具。通常铣工加工骰子,会先切出一个金属立方体,再做倒角。而肖滨滨想出先车一个球再铣六个面的编程理念。这种新颖的方式做出的骰子,面更方正、棱角也更圆滑。技校的老师们纷纷拿着这个骰子在师生间传阅,肖滨滨的名字那时就传遍学校的角落。
再战:险“走麦城”炼成“双料王”
春寒料峭,2015年对于肖滨滨来说,才真正体会到了北京的寒冷。3月开始打响四轴加工中心北京赛区的比赛,这是进入全国比赛的敲门砖。三年前就曾获得全国的肖滨滨对于北京赛区是志在必得的。
比赛前,他在历年题库里搜索各类练习题进行准备。胸有成竹的肖滨滨上了考场却傻了眼。因为今年的考题一反常态,并没有涉及近五年加工技术的前沿,而是重复了十年前的老题。这天,肖滨滨理论考试成绩不及格,他的心情跌入谷底。
第二天,实操考试马上就要进行,再次出征是否还有意义。肖滨滨盘算着,目前的理论考试名90分,而我只有不到60分的成绩;加上权重,我在实操考试中要超过对手18分才能追平。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件24道“关口”,一道也不能落下。
肖滨滨就是这样,一道一道的赶上去。比赛成绩公布,他的总分居然赶超理论考试的名,一跃获得北京市第二。但是,肖滨滨却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喜悦,因为在别人眼中奇迹般的第二名,对他而言却是入行以来次败走麦城。
随后全国竞赛时间临近,肖滨滨无暇抱怨考题的冷门,他说,今年的初试题目可以看出,回归基础的理念,重做十年前的旧题就是巩固基础的过程。肖滨滨翻出以前的课本,像学生一样,重读课本,重新吃透知识点,不重蹈初试的覆辙。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全国考试的赛场,他再次夺冠。
这是肖滨滨的第二次夺冠,却不是全国铣工组的第二个。这一次,他站在了四轴加工中心的领奖台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料王”。
三年前肖滨滨曾获全国大赛铣工组的,老师劝他这次再报铣工组,因为,自己的技术轻车熟路,比较稳妥。他却拒绝了师傅的好意。“因为,我就是想给自己不一样的挑战。我去比赛不是为了而去的,我想要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拓展自己的领域。”
很多人问肖滨滨,你已经是了,是不是就学到头了?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上学的时候,数控机床是行业前沿,现在三轴加工中心已经是传统加工方式,四轴、五轴才是行业的发展方向。”肖滨滨深知,技术的发展永远日新月异。
决战:北漂“风筝”扎根航天
不为参赛的肖滨滨,没有想到全国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当大学生都为一个饭碗犯愁的时候,肖滨滨却早早被几家公司盯上。有开出高薪聘请的外企,也有反复多次挽留的母校。
为什么来航天?肖滨滨心里早有答案。
早在毕业那年,肖滨滨曾经在三院239厂机械加工部实习。当时,他有幸跟着全国劳动模范戴天方师傅学习,虽然只有一周的接触时间,却给肖滨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肖滨滨开玩笑说,如果当时不是戴师傅实习,我可能就走偏了。
肖滨滨初中毕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因为成绩又被学校推荐深造两年。一直在校园环境里的肖滨滨,一度害怕去企业工作。他害怕工厂里日复一日地流水线作业,会消磨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他害怕工作后再也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机会接触机械加工的前沿技术。
“但当我站在239厂机加厂房,身处轰鸣的机床之间的时候,我找到了家的感觉。”身边都是高精尖的设备,先进的机床;眼前的工人师傅们相互切磋着加工难题,戴师傅不厌其烦地给徒弟反复讲解——这就是肖滨滨心目中工匠的样子。
“我当时心里暗下决心,多年刻苦学习技术终于有了报效祖国的用武之处。”肖滨滨拒绝了外企的高薪聘请,也拒绝了母校的多次挽留。这一刻,航天就是肖滨滨报效祖国的选择。
两年之后,肖滨滨毕业时,他站在239厂门口,践行了这个两年前的约定。肖滨滨这个来自潍坊的“风筝”终于在航天扎下了根,落了地。
来到航天半年,肖滨滨就捧回了的殊荣,这一次是航天基因的血脉,肖滨滨更加珍惜。
未来,肖滨滨要走的人生路更长,但他更加坚定,脚踏实地,坚持学习,不断创新,将自己之后的人生与航天紧紧绑在一起。
(原标题:“双料王”炼成记——记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肖滨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