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明:致力数控机床教学15年 唤醒沉睡中的机床
- 发布时间:2016-05-20
- 浏览次数:7508
杨伟明认为,教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杨伟明,广州机电技师学院黄德智大师工作室的一名大师、一级实习指导老师。从教15年来,凭借着对数控机床的熟练掌握,培养出的逾千名学生,几乎都是以工以上的技术等级从学校毕业,且逾90%的人毕业后都继续从事数控操作。与此同时,杨伟明还凭借着听懂、编写机床语言的熟练技能,几乎走遍了珠三角各大加工制造中心,为企业唤醒、激活了数十台昂贵的机床。
巨大的DMG七轴机床发出嗡嗡的轰鸣声,刀头在钢制轮毂上缓慢地琢磨着,在轮毂上划出一道道诡异的弧线后,开始重点对某一处进行刨铣。银白色的钢制刨卷,则顺着刀头的挺进慢慢地带出。无色的机油持续喷洒在刀头和钢轮上,既为了润滑也为两种金属的激烈碰撞降温……
在这个堪比足球场大小的房间里,类似的机床有40多台,但这不是某个机床加工厂或精密仪器加工件的生产车间,而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白云校区的数控车床、铣床和多轴加工专业的实训楼。技师、一级实习指导老师杨伟明正在和两名学生讲解着机床的使用方法。
从刻苦钻研的技校生 到大师工作室杨老师
今年38岁的杨伟明,从事技工教育已15个年头。其技术之路的起点,也是从技校开始的,当时他学的是模具钳工专业。
读二年级时他听到老师介绍说,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比较好就业,但学校尚未开这门课,于是他每天骑自行车来回50多公里,去花都区新华镇的电脑培训中心学习。一个月以后,他就能帮学校老师使用电脑软件绘图。
技校毕业后,杨伟明报考了广东工业大学的技校师资专科班。由于学校较注重理论知识,在广州市技工学校老师潘宝权工程师的建议下,杨传明学习了新的MASTERCAM,甚至专程到加工制造业大市东莞购买软件、教材,一套教材就花了他400多元。
书和软件都买回来了,却没有电脑。于是他就花钱到网吧里学习。当别人在网吧里打游戏、聊天的时,杨伟明却在网吧里学会了UG、MasterCAM和PRO/E三个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为他将来的工作打好了基础。
那时,正是老式机床向数控机床的演变和普及的时代。加工精度的把握也从用钢尺核定误差到用计算机计算加工件的长、宽、厚、薄。杨伟明乐此不疲地揣摩着新的机械加工带来的精度魅力,也对加工领域的毫厘误差带来的千里之谬有了深刻的体会。善于揣摩业务的杨伟明,对于精度的追求显得近乎苛刻,其加工出来的东西自然备受好评。“没有加工精度,就没有产品质量,而没有质量,就永远只能是做低端、廉价的产品。”
“当时,以广州机电技师学院为代表的技校,也看到了数控领域的人才匮乏,采买了许多国际先进的数控机床、设备。负责人才培养的学校,设备、技术上都要比企业先进得多,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当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在用四轴机床、五轴机床时,我们学校就已经引进了600多万一台的7轴5联动机床。技术院校肯定是行业,走在前列的地方。”
有先进的设备可供钻研,有更优于生产企业的学习平台,这让本就对教育工作情有独钟的杨伟明,终选择了去应聘当一名老师,一名教学生开数控机床的老师。
到技校的第二年,学校就安排杨伟明负责新进口机床设备的生产与教学工作。没有参加过该设备培训的杨伟明,每天不是在和远在香港的厂商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就是用晚上的时间揣摩、学习,三个月过后,他就能使用五轴机床,协助校办工厂进行对外产品加工了。
此后,因为成绩,杨伟明很快成为广州机电技师学院黄德智大师工作室的一名大师,专职攻坚数控、多轴加工领域的诸多难题。
袖珍教学机床诞生 杨老师功不可没
从2001年9月开始迈上三尺讲台,讲解数控操作,杨伟明每年要带的数控班学生都在100人以上。一周有26课时的课程,加上校外的培训项目,杨伟明的课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而讲授的课程,“是学生们考证、实习之前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一般学生们基本都通过了工证书或预备技师证书的考试,并由此走向了工作岗位。”
杨伟明说:“将一个孩子从不会教到会,让其成为熟练掌握技能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每当所教的学生能够完成企业要求,加工出合格的产品,杨伟明都会觉得欣慰且成就感爆棚。
现代工业对加工精度的不断提升,也在促进着设备生产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对于从事数控专业的技术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本身的价格也越来越昂贵。而一台工业级的国产五轴机床,不仅庞大得需要用专门的房舍来安装、开动,而且费用昂贵,动辄就要60万元每套。如果使用进口的机械,更是需要200万-500万的巨额费用。购买来单纯供教学使用,让人觉得牛刀杀鸡般的浪费。可没有这些设备的话,学生们又不能对多轴机床和加工有直观的感受。
于是,2012年,杨伟明主动向学校申请立项自主研制“多轴教学机”。这样一来,可以让师生们通过参与该项目,快速提高专业技术、贴近企业的需要。二来还可帮学校节约经费。
项目立项后,杨伟明带着同事、学生,将小型化的教学用机床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攻关,很快就完成了相关的研发工作。一台能够摆放在讲台上的机床,就这么诞生了。“全部研发、生产的费用10来万元而已,比工业型的国产机床便宜多了,重要的是,它能搬进教室,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机床的x、y、z轴,什么是机床领域的多轴加工。”
而这个用于教学的设备,终申请了近10个发明,参与研发的师生都获得了一些研发成果。
唤醒数百万元闲置机床 杨老师真牛
用业余时间攻关科研之余,帮助珠三角兄弟院校、加工企业唤醒沉睡的昂贵机床,是杨伟明业余时间干得多的一件事情。
多轴机床日益普及,但无论企业还是院校,真正懂得将这些机床的功能发挥得的人才却不多。生产企业也好,教学院校也好,要么将这些价值动辄数百万元的机床闲置在车间,要么就是将五轴机床当成四轴、三轴机床在使用。“这无异于暴殄天物,是巨大的浪费。”
珠三角一兄弟城市的技师院校,花了300多万元从德国进口了一套五轴加工机床,可是负责培训的工程师不太得力,参与培训的老师、学生没能完全掌握其用法,没时间研究就放弃了。这台机器一直就闲置了超过两年的时间,学校专们来广州找到了杨伟明。
杨伟明来到这家学校后,让这台停用了两年、差点成为一堆废铁的设备,又变回了一台高精度机床。他不仅教会了这所学校的老师怎么开动机器,甚至还专门辅导该校的师生团队,去参加全国数控加工领域的竞赛,并一举获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这也是迄今为止该校在全国比赛上取得的好成绩。
原来,该校在引进时只是学会了怎么开动机器,并没有掌握后期处理的问题,机器一直没办法按要求加工出高精度的零部件。“如果找生产厂家再去购买一套软件,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找其他开发公司开发一套,费用同样不菲。”
据悉,在现实中,很多高精度机床之所以被废弃、闲置,降低标准适用,就是在于开机床的技工,没掌握好和机床“沟通”的语言。要将数控机床开动、开好,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懂得机床的特定语言,要将指令转换成机床能够听懂的语言,并按照技师的意图来进行工作。
这个沟通的语言,其实就是数控机床的后处理技术,也就是机床语言的翻译技术。购买机床后,懂得了开动,那只是学会了先进数控机床的毛皮。而后处理技术,它是数控技能人才的一项核心技术,一般人不轻易外传,也不会有专门的培训课程。买家要么购买昂贵的软件,要么付高昂的学费,才能掌握这一技术的内在精髓。
因为和数控机床打交道多了,杨伟明会很细心地去搜索这些机床的英文帮助文件,摸索机床附送的加工零件的模型,一步步将这些不是德国产就是美国产的机床给摸透。
“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翻看英文资料和摸索,我基本掌握了这一技能,能够较好地向各类数控机床下达清晰的指令。”只是和国外同行的保密不同,杨伟明摸索出来的心得,并没有藏之匿之,而是开始频繁地无私地向兄弟院校、企业技师讲解其中的诀窍,让一台台高精度的机床功能发挥到。
就这样,杨伟明凭借着他对数控机床的熟练掌握和能够听懂、编写机床语言的熟练技能,几乎走遍了珠三角各大加工制造中心,唤醒、激活了数十台昂贵的机床,也给企业教会了一大批数控人才。
数字化车间时代 杨老师亦不甘人后
对于数控多轴加工领域的未来,杨伟明一直很有信心。在课堂上、机床边,他总是这样告诫着自己的学生,并以此激励学生们钻研数控技能。在杨伟明看来,如果真正掌握了数控技能,掌握了机床语言,数控机床带来的机械之美绝不会比3D打印出来的要差。
“虽然目前风起云涌的3D打印技术能够和数控机床争夺一下加工精度上的优劣,但3D打印的效率无疑要远远低过数控机床。在大范围的产业化生产领域,数控专业永远不会被淘汰。”
在上月底刚刚结束的广州市选拔赛上,杨伟明和他的同事们,带领机电技师学院的学生们,包揽了数控车床、铣床、团体合作三个技能大赛赛事的前三强,接下来,就是参加广东省选拔赛、全国选拔赛。但杨伟明和学生们的梦想,是铆足劲头,向明年世界技能大赛那顶曾失之交臂的桂冠挺进。
而在杨伟明内心,他的梦想决不止于此。他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
“科技每天都在发展,实现工业4.0是全球人类追求的梦想。作为职业技师学院教师的我,也应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接下来我的学习方向是数字化车间。能实现数字化车间教学是我的首要目标。”
当下,珠三角一些加工制造业城市已开始出现生产领域的机器换人,这是数字化车间的雏形。这样的数字化车间,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能手,杨伟明希望在这场社会和设备升级换代的浪潮中,继续当好一名老师。
对话
只有开机床的人多了才能实现研发上的追赶
记者:在你所工作的领域,现在对“工匠精神”有足够的尊重吗?
杨伟明:这几年,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好多了,学生们去企业后2年左右,就会被企业所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生产品质和质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品质的保证来源于一线技术骨干。而在教育领域,也越发重视有技术能力的一线教师,比如我30多岁就能成大师工作室的大师,这让我受宠若惊。
而在走出去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尊重也有切身的感受。学校和个人知名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我现在已经是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项目中,多轴加工课程的主讲教师。课程多了,工资待遇也很不错。
南都:目前广州机电技师学院在同行中处于什么水平?您心目中的追赶对象是谁?
杨伟明:在数控技术教育方面,广东省一直走在前面,在广州就有机电、高技、轻工、工贸四所技术院校,在培训专门的数控技能人才,而广东省属的院校也不少。但我们机电技师学院应该是承担国内培训量大的一所,在业内的口碑和美誉度也是很高的一所。
和国外同行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在技能适用上的差距已经不大了。但数控机床的品质和研发层面,我们还不如德国、美国这些先进国家。数控机床的开发上,我们和他们还有差距。但我想,能够开数控机床、开好数控机床的技工多了,肯定会促进我国的国产机床的研发。只有会开机床的人多了,机床的研究领域才能受到鼓励和刺激,在研发上实现追赶。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杨伟明:工匠精神,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坚持。干什么都会遇到困难、阻碍,但关键是要解决困难、克服阻碍。此外,就是在工作上要能做到精益求精。企业、产品图纸要求的精度是5微米,就必须把加工件的精度完成在0-5微米之间的公差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那就是废品。以前,国内许多的同类产品,对产品精度缺乏认识,做出来的就只能是廉价的半成品,需要那些经过技工院校、高校培训出来的数控人才来再次加工。有的国内无法搞定,甚至需要去国外寻求帮助。这是一个加工精度决定产品品质、品牌价值的时代。做好一名工匠,就是要用、的品质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要求,树立个人和产品的品牌、口碑。
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杨伟明:我理解工匠精神的回归,就是要让这一精神能够得到传承。老师要带的学生有工匠精神,首先需要老师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再就是制造业企业要有一个尊重和重视工匠的氛围,要给工匠、准工匠们提供一个平台支持。技能人才的待遇低、不受尊重,势必就会流失掉,这不利于营造一个争当工匠的氛围。
对于技能人才尤其是初级技能人才而言,也需要能够坚守和坚持。尤其是数控这个领域,熬过了经验积累的初始阶段,待遇、工作成就感肯定会慢慢到来。
(原标题:谁家的昂贵机床在沉睡,他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