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恒源浅谈智能制造

2017-01-17 10:01:369319
来源:新浪新闻
 
  所以我个人不认为中国制造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较大危机。从2002年到2015年,据价值网数据显示,中国的技术进出口在的比重,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变化。
 
  一个是在贸易出口中,我们已开始由早的加工贸易,即赚劳动力,向一般贸易转变了。加工贸易下降,一般贸易增长。
 
  另一个体现在品类上,中国贸易在贸易品类中,低技术型的品类在下降,高技术的品类在增长,而且这个增长呈现系统性趋势。
 
  被市场普遍接受、在竞争中融合的多样模式,才是中国模式
 
  周晓鹏:提到智能制造,一般会提到机器人的使用。例如富士康在生产线中一次引进了4万台机器人。这延伸出一个问题,一方面意味着未来对于产业工人,知识的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工人,因为达不到要求,而面临着重新选择或者下岗的境地。所以,从产业工人角度来讲,培训这一块如何去做,对未来失业的影响,您怎样看?
 
  朱恒源:先说造成的原因。这是因为人工价格增高,就会用机器来替代。这要求将来的工人,要把生产线上重复简单的工作,更多地变成有一些管理、有一些实力,并且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个过程也适应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二个问题,机器人替代了工人怎么办?其实不是不需要人,而是人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了,需要随之升级。所以现在重要的事情在于,我们对于高中教育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农村的高中教育。
 
  中国制造过去20年间非常重要的进展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时,整个国家,从政府、到民间、到社会的家长们,仍然很重视教育。所以大学的毛入学率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是超前的。正是这个超前孕育了中国制造业过去二十年的反应。而且这个反应从简单的成本依赖型,逐渐地向富有技术含量,效率提高的方向转移。
 
  周晓鹏:我们发现德国的教育体制,是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两者之间是互通的。这有助于培养很多职业的产业人员。中国未来可能也是制造业立国的国家。那么推动这个方式,究竟是哪个部门来牵头?比如说是院校?教育部门?还是人力社会保障部?
 
  朱恒源:作为一个学者,我既不认为自己有能力,也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给政府部门和产业去下指导棋。但我们必须认同的就是要让教育系统去行动。整个教育系统,要为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储备人才。这样,社会中有产生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说应该学德国,有人说要学美国,还有人说要学日本。但中国的情况是什么?举例而言,中国的电信制造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早的时候是八国九制,集中在市场上,每一个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且有规模经济性,可以持续发展。甚至在发展过程中,大家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终自成体系。
 
  作为一个学者,我乐见于不同的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试验、各自发展。而且我也乐见这些不同模式之间,相互竞争并在竞争中融合。因为只有这种竞争中融合,被市场普遍接受的模式,才是适应中国的模式。
 
  创新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过程
 
  周晓鹏:其实大家对于中国的创新,从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忧虑。一方面担心这种创新会变成一种泡沫,或者会变成一种资本运作的概念,又或者变成一种运动性的东西。您认为到底一个国家的创新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的条件,应该如何去做?
 
  朱恒源:其实我们对创新可能有一些误解。,我反对所谓单纯的从技术角度的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过程,只有可持续的商业过程发展得好,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第二,我觉得创新是不断地试验的过程。换言之,是一个不断地试探,失败,失败以后再试探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一个昂贵的事情。
 
  虽然大家知道中国的GDP号称,但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水平,到现在为止,依然在可能排80几位、将近90位。也是说,我们的水平仍旧是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并没有进入发达国家。但按创新强度,我们在里能排到二三十位。
 
  所以,我们为中国产业界这20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因为当业界创新的时候,剩下的事情,只要通过不断试验,就能找到自己发展道路的问题。所以我对未来不是特别担心。
 
  (原标题:中国智能制造:适应本土化的创新是关键 ——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恒源谈智能制造)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五大巨头看好2017刀具市场 行业或将呈现温和增长趋势

下一篇: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前景可期 产业布局有四大注意要点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