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蓝领科学家”王军:为机器装上“中国心脏”
- 2017-01-05 09:24:286693
几经尝试,王军终攻克下了这项技术。“这项发明可以提高0.8%的钢材成材率,同时还可以节约水、电的消耗。以生产500万吨来计算,足足可以多增加4万吨成品材。”就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效益,王军兴奋地算了一笔账。
像科学家一样创新
匠人精神的核心在于专注,专注的目的就是要将产品做到。王军在一次次的创新中,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他不仅做事认真,十分谨慎,而且怀着一种对科学技术的敬畏。
“像科学家那样去工作”是王军的座右铭,也是他给自己订立的人生信条。王军强调,一个技术工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理论,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工作、去创新。
王军认为,与科学家相比,一线技术工人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创新是技术单元的巧妙结合,工厂有现成的装备和现场,就是现成的实验室,而且工厂是全厂员工一起努力探索,十分了解这些机器的特性和“脾气”,一旦做成功立刻就能产生真金白银的效果。”
“蓝领科学家”,这是宝钢同事们对王军的评价。王军获得的诸多创新奖项,更是用事实证明这个评价是中肯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第七届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国内外发明展获奖35项,金奖18项,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先进水平,近五年创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
王军还对中国经济网记者分享了一个他曾经与科学家“交锋”的故事。2007年,单位安排王军去参加国家科技奖的评审,王军赶紧摆摆手说:“这么高规格的评奖我怎么能去,那是只有科学家才可以登上的殿堂,而我只是一个工人,不要‘害’我啊!”但领导下达指令是必须去。当王军把自己科研成果介绍给现场的几十位评委和专家之后,有院士提出了非常深入的问题,王军从自己的研究和体会一一回应,没想得到院士当场拍案叫绝。
在王军眼中,创新从来不是社会精英、科学家的“份内事”,创新同样可以成为一线工人的“”。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在进厂近30年的时间里,王军先后申请国家208项已受理186项(其中已授权155项)、申请PCT12项已受理12项(其中已授权8项)、获宝钢技术秘密认定42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先进水平。正如王军所言:“从我身上可以看到,再普通的岗位都能创新。‘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就要依靠大家不断创新。”
给系统装上“中国心脏”
王军还有一个重要创新项目叫做液压系统核心备件高压柱塞泵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正是这个项目,给国内条热轧全产线三大液压伺服系统用上了“中国心”。
人类供血离不开心脏,而高向柱塞泵就是轧机液压系统的心脏。但2050全产线装机97台全都依赖进口,有的型号单价就要超过50万一台。
高压柱塞泵技术起源于热轧厂科研项目《热轧2050精轧液压伺服系统压力稳定研究及其对穿带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该项目创新成果“轴向柱塞泵”在宝钢热轧、厚板、炼钢、钢管和冷轧等生产线得到应用,大幅降低备件成本、增加液压系统压力稳定性、提高了液压系统的控制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目前项目研制团队已将关键液压元件轴向高压柱塞泵拓展至全系列,并先后开发了DRG、DFR、LR等变量方式,使该系列产品系列化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工况的使用要求。特别是其修复技术突破后,宝钢就能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和快速响应机制。
为了能够用上中国人自己的关键核心备件,王军这个重点创新项目不知不觉中已坚持了整整8年。
作为一名钢铁工人,王军的愿望是在世界冶金钢铁发展史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记,宝钢集团成为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王军所在热轧厂将成为现代热连轧技术者的目标作为所有热轧人的愿景。对刚刚年满50岁的王军说,未来十年还要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干下去。他透露,未来还将完成一项重要突破,这项突破不一定是全新的技术,但肯定会在此前创新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
宝钢“创新导师”
王军常说,“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在宝钢的一个车间一隅,有一间以王军命名的创新室,里面放着3个小桌,可用于开会、讨论、座谈,面积不大的创新室却具有着巨大的能量。
这家王军创新室成立于2008年10月28日,人员构成以现场一线工人为主,包括10名一线工人和5名现场技术人员。王军创新室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不仅培育出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更为企业或社会培养750名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王军受聘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为宝钢和社会培养大量技能人才,主持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部门获国家750项,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7项,近5年创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据工作室同事介绍,算上未被加入的部分,创造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超15亿元。
王军以学习与创新为人生坐标,积极主动参加技术传帮带活动和创新方法的传播,业余担任王军创新室负责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创新指导志愿者和8家员工创新工作室导师,负责编写了近15万字的创新培训教材,每年承担技师和创新骨干培训任务近40次超过3000人,王军作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足迹遍布宝钢,影响更多工人走上岗位创新的道路,据宝钢人才院统计,王军近6年完成的培训人数就达1.6万,在他周围形成一支创新业绩和能力突出的蓝新团队。
王军创新室成为更多宝钢人通过团队合作展开技术攻关的平台。“虽然现在的工作环境比原来好很多,但压力依然很大,只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才能应对随时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光靠我一个人是做不了这么多的。”王军说。
在王军的理念里,这一代工匠做得好不好,要看下一代做得好不好,因为师傅是否言传身教到位很关键。
(原标题:大国工匠王军:宝钢“蓝领科学家” 为机器装上“中国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