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新中国机械工业75周年巡礼 坚持产业报国 助推机械行业发展
- 2024-10-07 09:45:263183
坚持产业报国 助推机械行业发展
本文作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徐念沙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振兴为已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方针,团结带领系统内63家单位,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中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坚持党建引领,维护一方平安
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全系统共有党员1977名,设有党委5个、党总支5个和党支部141个,共有基层党组织151个。中国机械联党委对系统内党建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无盲区。
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中国机械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要求,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推动实现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理事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2023年,组织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讲授党课150余场。巡视整改和主题教育整改成果明显,45个整改问题全部完成,针对系统内行业协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定期开展检查、进行通报组织培训,推动提升各单位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中国机械联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推动“两个责任”落实,与系统内各单位党组织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523份,组织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等专项清查,开展实地调研,推动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强化警示教育,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在系统内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守报国情怀,践行强国使命
当好参谋助手,为稳增长提供支撑。近年来,中国机械联定期开展行业运行动态监测分析和重点企业调研,组织开展经济会商评估专题研讨,每年参加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各类会议130多次,提出政策建议百余条,向有关部门提供行业信息450多条、专题报告200多篇。
坚持新型工业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机械联近五年完成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服务两百余项,助力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建设实施,集中优势资源建立服务体系,累计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260家,每年组织申报行业科技奖上千项;建设和管理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67个,占工业领域标委会的20%左右覆盖14大行业;管理现行国标5595项、行标10009项、团标243项,推动机械对口国际标准转化率从87.2%提高到90.8%;建设行业质检机构253家,对794项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5000余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料组织审查,培育认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4个;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组织召开科技大会、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绿色低碳发展论坛等,围绕构建自主安全产业链,组织落实强基工程,开展产需对接和跨界融合等活动;围绕强化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助力市县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会员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机械联深入基层调研200余次,形成上百份报告,提出各类意见建议500多条,关注中小微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工程机械信用销售反担保、电力设备行业低价招投标等问题:利用在国际商会理事会、B20政策委员会中的任职优势,组织行业企业参加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中国高层发展论坛、达沃斯论坛等活动,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政策建议,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多国政府和协会商会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和项目对接,通过组织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论坛以及培训等活动,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新疆、广西、宁夏、四川、安徽等省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服务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
发挥资源优势,强化队伍建设
开展需求调研,摸清人才底数。中国机械联组织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每年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抽样分析等方式,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持续跟踪行业人才需求情况,把握人才市场动态及趋势,提供人才需求及预测报告,为政府、企业和院校提供招聘和就业指导。
聚焦精品项目,选树行业典型。中国机械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上百万一线员工累计参与26届(次)国家级赛事,促进一线工人成长成才,大赛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技术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每年与产业工会合作开展一线工人科技技术奖评选活动,部分推荐项目荣获国家级科技奖;推动部分企业建立“工匠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促进产业工人岗位创新。此外,中国机械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连续组织三届行业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推举的上百名工人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立足产教融合,激发育才动能。中国机械联组织制定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的行业教育培训体系,举办多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场推进会和产教对话活动;运用行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职业大典修订,开发新职业标准,编制职教教材150余套,举办企业高级研修班50余个,培训企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开展行业人才评价服务,累计评价近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