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为引领 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机电一体化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 2024-09-29 16:21:413691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上下游】机电一体化典型的产业包括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
一、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近年来工业自动化产业一直呈现着快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全球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2023年达到3066.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
“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促进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1.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工业自动化应用市场
2019年,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规模达到1895亿元,同比增长1.61%;2022年产业规模为2807亿元,同比增长10.9%;2023年全年同比增速为11%,维持快速增长趋势。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新兴国家最大的自动化市场应用国家,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了工业自动化设备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工业自动化设备在纺织、物流、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性需求,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工业自动化设备在控制层、驱动层等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突破,提高了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的工业自动化企业
国内的龙头企业——汇川技术、固德威、英威腾、中恒电气、中控技术、和利时等,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在国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小型知名企业有科陆电子、中控技术、信捷电气、科士达、华中数控等,这些企业具有较高的专注度、灵活度、创新度和适应度,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空间,在国际市场也有一定的出口量和影响力,但面临着技术壁垒和价格竞争。
从供给趋势来看,工业自动化市场的供给方正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国内品牌在控制层设备和驱动层设备等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突破,提高了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二是一体化布局的加速,促进了国内品牌从单一产品向一体化方案的过渡转型,提高了国内品牌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三是国际合作的深化,促进了国内品牌与国际大厂在技术、渠道、客户等方面的互补和协同,提高了国内品牌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考虑到质量端的不断提升以及本土化的优势,国内品牌有望加速出海。
3.工业自动化应用逐渐从传统行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传统制造业(如电力、冶金、建材、化工、汽车等行业)一直都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主要需求来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稳定的需求量。近年来,高端制造业(如工业机器人、3C电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行业)成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主要增长动力,占据了较高的增长率和潜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行业)成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主要创新领域,占据了较高的附加值和前景。
二、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全球重要力量
“十四五”以来,通过持续创新、深化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力量。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从规模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连续11年保持这一地位。据统计,我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更是高达645.8万台。
二是从创新能力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超过19万项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占全球比重的约2/3,这反映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多源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完善。
三是从应用场景上看,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机器人技术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其在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是从区域发展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区域分布呈现出集聚效应,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实力最为雄厚,形成了以这些城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这些地区不仅企业数量众多,而且技术创新能力强,是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行业内重点企业有: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SIASUN)、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公司等。(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