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 科技人才准备就位!
- 2020-05-26 09:06:025655
今年经济的走向,成为了上至国家高层领导,下至普通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捂住钱袋子,拎好菜篮子,也成为了当前居民消费的两大特点。电子产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美妆用品等丰富多样的商品,为人们提高居家生活品质、改善物质生活质量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大表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之所以能出现在市场上,与制造业产品制造、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息息相关。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文化传播、科技进步、商用贸易领域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放之于制造业,不管是工业产品设计、制造,还是工业机械调控、维修,几乎处处都离不开人员的参与。而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的科技人才更是广受追捧,很多前端技术开发人员甚至千金难求。
伴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科技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据统计,近两年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增长近两倍。其中,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更为抢手,而重复性、程式化的岗位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有业内人士估计,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百万级别。
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难道不能主动面对,只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吗?
其实,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教育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管部门,对各类人才培养尤为重视。近日,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技术学院建设的归宿,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专业技术扎实并具有一定科技研发实力的科技人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传统制造业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进步的不断加快,相关细分场景对于数据分析、算法演绎、模型优化、信息共享等相关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长。而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设备运维、产品制造等多个环节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也许就是制造业完成“蝶变”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吧。
对专业知识要求高、人才培养难度大,是当前国家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两大痛点。不过,聚焦通信、计算机软件、智能硬件、AI算法、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终归能为通信制造业、互联网零售、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充满弹性的人才梯队。人才优势得以展现之时,我国的教育兴国、科技强国建设也能更进一步。
从“制造”到“创造”,看似不起眼的两个词汇,其中却包含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创造比起制造,无疑需要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更丰富的科技元素。也许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中国创造”的产品。而中国创造的产品,也将在无形之中彰显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制造实力和能力。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条道路充满了重重机遇与考验。作为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5G、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年青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还需脚踏实地、鼓足干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进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