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苟利国家 不避祸福——读沈烈初编著《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有感

2019-12-05 11:38:0213428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cmtba
  【机床商务网栏目 国内新闻】日前有幸得沈烈初老领导的馈赠,抢先一览其编著的《智能制造反思与期望》一书,本书以智能制造为对象,从发展历程、对比、技术要点、战略考量和实践路径等多维度、多视角分析论述“真伪、得失、进退、取舍”等选择性问题。赠书之余,沈老还希望能就书中内容得到反馈和探讨。笔者因工作与沈老结缘,由于相同的行业背景,沈老会就一些行业问题和当前形势进行自由的交流,这于我来说,亦师亦友,荣幸之至。但浅读此书之后,备感知之甚少、才疏学浅,于耄耋老人面前犹如透明人般地通透与不堪。亦为沈老的精神与此书的内容所感染,有感而发,结合笔者与沈老接触的印象出发,探讨观点一二,不做剧透。
 
  我与沈老接触时间不过几年,但很快就感受到其闪亮的性格特点,通读本书会真切地感受到沈老兼具——科技工作者的印记,工程师的思维,行业老领导的担当。
 
  沈老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履历中浓墨重彩的是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以现在的标准看,沈老是名副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加高技术产业的科研带头人。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任何人在与沈老接触中,都能够时时感受到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印记,关注科技前沿动态,思考科技发展问题的本能与热情,以及探求问题与真理的思辨精神,与交流者不计身份畅所欲言的气量。只要与沈老相识、相交的人都会深有体会,不以为恭维之辞。本书主旨探讨智能制造,技术分析是基础,可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沈老通过大量走访调研,资料研读,加之对相关技术发展脉络的长期观察、跟踪和研究,对智能制造的技术内涵进行了很深入和专业的剖析,这些开卷有益的观点在本书的“二、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三、智能制造发展”等章节中都有重点陈述,值得学习。
 
  简单地认为沈老仅是个热衷科研的科技工作者还不全面,沈老在机床工具行业研究、制造一线工作10多年,工程师思维是沈老的又一处鲜明特色,沈老把这总结为:“实践论、矛盾论、控制论、系统论”。工程师思维的本质是思考如何将科技理论转化成产业化应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适应发展变化是日常,具备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是条件,重要的是要有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全局性、宏观性视角。奇技似的所谓匠技一直与工程师思维是格格不入的。当前,行业科研工作中存在一个被忽视了的本不该被忽视的环节,就是工程师思维。片面追求技术上、模式上的标新立异,研究任务指标化、标签化和简单对标化,不仅肢解科技发展体系,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更浪费了本来稀缺的科研资源。本书中,沈老在“一、中国制造业与‘工业4.0’”,“四、装备工业实现智能制造”有关内容中有深刻的思考和急切的呼吁,期望广大从业者冷静思考。
 
  本书还体现出沈老等老一辈的责任与担当,在“五、信件往来”中,编入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同志的信,与工信部部长苗圩同志的信件往来,给国机集团领导的信,从这些信件的字里行间能够深深感受到沈老“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的拳拳报国之心。工信部苗部长在本书序言中评价沈老撰写的文章“接地气”,可启发致力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各界人士思考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大家“见贤思齐”,窃以为只要行业中像沈老这样的“方脑袋”越来越多,讲真话、干实事,一定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前所述,本书内容详实,浅读一遍未及细究,如走马观花一般,但又会让每一位从业多年的人有种不吐不快之感。今抛砖引玉简述初读本书心得,不负沈老对机床工具行业的关心与记挂。理解不到与论述不妥之处,望指正。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杜智强
 
2019年10月28日于北京

上一篇:航空制造业市场潜力大 机床产业发力正当时

下一篇:第四批制造业单项企业公布 哪些机床工具企业入围?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