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中国企业在美国办厂的艰难历程
- 2019-08-29 11:23:1432951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本网原创】8月21日,纪录片《美国工厂》在Netflix上映,这部纪录片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成立的高地制片公司拍摄,讲述了2014年一位中国富商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如果你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应该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这个故事讲的就是2014年中国福耀玻璃集团美国建厂事件。当时,福耀玻璃“”曹德旺决定赴美设厂,在国内舆论场上引起过不小震动。期间还有谣言声称,曹德旺把工厂建到美国,是要斥巨资离开中国。如今回头去看,这位中国企业家的海外建厂之旅不仅致使舆论哗然,其中的过程也异常艰难。
一、
2008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通用汽车工厂入不敷出、被迫关闭。一万多名员工下岗,失去了工作,有的人变得穷困潦倒,有的人则流离失所。代顿市充满了绝望的气氛。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了这座废弃的厂房,用来制造挡风玻璃和汽车车窗玻璃。福耀的到来为当地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也为代顿市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当地人都去福耀应聘工作。
初的时候,中美双方的合作十分顺畅。曹德旺从中国带去了几百名员工教导美国当地员工如何生产,美国员工则认真学习。双方的合作亲密无间。
但是很快,中美文化间的差异便产生了问题。
中国员工看不惯美国员工的懒散,觉得美国工人做事效率低,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
美国人则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被分配工作时,对方总是命令的语气,并没有关心自己。
中国式的管理使这些习惯了舒适、宽松管理环境的美国工人不适应。他们效率低产能小,周末也不愿意加班,工厂理所应当的陷入了亏损之中。
投入年,工厂亏损4000万美元。
二、
为了解决亏损问题,福耀的高管安排了一批美籍主管去参观中国的工厂,看看中国人是怎么干活的。
然后,这帮主管在中国工厂里震惊了,他们不理解:
为什么中国员工可以毫不停歇地工作,可以接受半军事化的管理,可以一直工作不休息。
在中国工厂里,工人效率极高,一天能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是美国工厂的数倍,为了效率有些工人甚至可以不戴防割手套分拣碎玻璃。
“文化鸿沟比预期的还要大。”
中国人崇尚“勤奋、效率”,美国人则热爱“自由、民主。”在中国的文化里,勤劳吃苦是值得赞美的品德,“出多少工获多少利”,人们不会抗拒辛勤劳作。但是对于成为经济霸主的美国和美国人来说,从事轻松的工作和享受丰厚的社会福利已经成为了习惯。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中国人的勤奋和本分,我们则将他们理解为懒散和不用功。
三、
回到美国,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美国的工人们希望建立工会组织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曹德旺则坚决抵制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来,我关门。”曹德旺表示,“美国工人效率低、产出低、不能管,一管就去找工会。”
他认为工会的介入只会使工厂维持亏损现状,所以宁愿关门也不愿工会进入。后,在他的反对之下,建立工会的事宜以444票支持对868票反对的投票结果中被判定失败。
公开支持工会的员工都被解雇了,美国工厂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造,采用机械臂等更加的自动化设备。
此后,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盈利。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家在美国建厂过程的艰难,由于中美文化的冲突,中国人无法理解美国人,美国人也难以理解中国人。双方不得不一次次互相沟通、互相妥协,只是为了达成一致的目标。而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赴美建厂所要面临的难题。
在此之外,经济化浪潮下工人们的处境更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工人们辛勤劳苦,而原本优渥的美国工人似乎也要走回这条老路上。
就像一位美国员工在电影里说的,“我们希望觉得自己是在美国工作,而不是走进大门,就离开美国到了中国。”其实他们不是离开了美国,而是服从了中国式的管理。必须辛苦的工作。他们梦想着建立工会,重回美国中产阶级,但是现实的矛盾是——不盈利的福耀只会走上通用工厂的老路子,而他们又将继续穷困潦倒。同样的,如果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工人们进入了中产阶级,明天中国的工厂都会搬到非洲、越南、印度去,因为那里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便宜的租金。于是,中国的工人变成代顿的工人,成为无解的难题。
当然,影片的后,影片的制作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答——自动化的普及极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让大企业从事制造,可以让更多人可以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