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厂商实现“文艺复兴” 从索尼的复兴看机床企业要如何实现转型
- 2018-12-12 09:24:4620886
是的,这家老牌企业几度被传出亏损、倒闭,如今却再次崛起。相较于东芝、夏普、三菱重工等依然陷在泥潭里的日本老牌企业,索尼实现了复兴。据索尼的财报显示,索尼2017年实现营业利润451.69亿元,创下了它成立72年以来的高纪录。
索尼2017财年业绩表现(来源:索尼公司)
据网易财经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4年,除2012年外,索尼每一个财年都在亏损。在2011年时更是出现了史上大赤字,亏损57亿美元,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调侃——索尼今天倒闭了吗?
但是,凭借着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索尼终于摆脱了亏损,完成了企业转型,实现了企业的复兴。
那么,索尼的“复兴”是怎么做到的呢?而这条复兴之路以及背后所展露的内容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机床企业学习?目前,我国的机床行业正面临着中低端市场产能过剩,而市场产能不足的局面,大量趋同化的机床企业正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从索尼的复兴中我们正好可以一窥机床企业转型升级的门径。
1、依据自身特点明确企业的转型方向
明确企业的转型方向就是在抓住企业未来的市场,这一点关乎企业转型的成败。把握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才能达到重塑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索尼是如何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呢?索尼是世界上的伟大的硬件公司,工程师文化根深蒂固,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大量的硬件厂商都遭受了重击,索尼也不例外。在意识到硬件难以为继企业的发展时,索尼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转型。索尼从自身优势点出发,借助硬件上积累的技术优势,成立了内容服务公司,从原来单一的硬件业务向网络、音乐、影视、家庭娱乐等方向多栖发展。前后数年时间,索尼电影、索尼音乐、索尼游戏等各个索尼旗下公司逐渐成为各行业的。从一家硬件企业走向内容服务领域,过程十分艰难,但索尼一直坚定着这个发展方向。
反观国内的部分机床企业,由于对市场以及自身认知的不足,再加上过度关注内部成本的降低和效率提升,忽视了对市场的应对,从而导致了转型方向不明确,甚至不正确。没有明确方向的转型就像没有目标的奔跑,很容易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
事实上,认清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简单的对赌,而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考量自身实力,挖掘特有潜力,对企业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依据自身的特点来打造的未来的发展道路。所以,机床企业要从当前局势以及自身优点出发,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跟风“智造”、跟风“机器换人”,这样的跟风牺牲了自己的特色,这样的转型既不彻底,也难以成功。
2、切勿“负重前行”,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在转型时期,索尼果断地出售了其美国的总部和日本的总部大楼,用这些资产为索尼的复兴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地出售不动产、剥离不良资产。除此之外,在硬件领域,索尼只保留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比如半导体产业,并且大幅减少在手机、相机等硬件业务上的投入比重。
转型期的索尼很清楚企业不应该在不必要的地方耗费精力,尽管索尼在手机、相机等领域都具有丰富的技术积淀,但是难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所以果断放弃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业务上。
做大做强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机床企业的梦想,但是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机床企业来说,做精做强才是重要的。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重塑竞争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漫长又艰难,是自上至下、涉及观念、组织、流程、人员能力等一系列变革。在这样的变革时期,如果在过多的领域内进行投入,势必会分散企业的注意力。
如果像索尼一样,在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减少投入,则可以帮助企业集中资金、人力、技术,攻克主要难题。这样,一旦建立其核心优势,其他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3、技术为本
过去两三年,索尼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收购了一些美国、以色列的人工智能企业,并且利用自己在电子行业的积淀,迅速嫁接人工智能技术,为未来谋划更大的蓝图。
很显然,即使是转向了内容服务领域,作为一家崇尚科技的企业,索尼依然没有停止对技术的探索。
反观我国的机床企业,过去走的基本上都是营销主导型模式,虽然企业都设置了研发机构,但研发对企业所做的贡献低于营销,企业的发展靠来营销推动,而非技术推动。也正因为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所以中国机床多年来跟在日德企业后面跑,这当然不是中国企业想要的。
如今机床企业谈及转型,并不是换一种销售导向思维,而是真正建立产品创新能力,向科技企业转型,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以看到,近几年来,走在我国机床行业前列几乎都是技术导向的机床企业,这些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世界的机床领域都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凭借着自主创新的技术,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也占据了极大了优势。
所以,技术为本并不是空话,创新为先也不是一句口号。机床企业谈转型,终还是要落到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上。离开了技术,转型也就难以实现;失去了创新,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