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智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之路还需理性
- 2018-05-25 08:28:2614968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上下游】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创业者们深以为然,拼了命追逐风口。譬如前段时间爆火的“共享经济”。一群创业者蜂拥而上,一时间“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机床”、“共享充电器”等各种共享企业冒了出来,结果一轮洗牌后,存活的。
所以,尽管风口上的猪可以飞,但是等风头过了,猪们就全摔死了。
一、
就目前而言,什么是风口——“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指“由智能机器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不仅人力、物力得到有效的节省,机器的加工效率、精度、产品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过去一年里,这个概念被炒的异常火热,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帮持,但凡沾上“智能制造”,企业的股价都要涨上几番。于是出于逐利冲动,大量的创业者、传统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智能制造”,比如我国沿海地区,一夜之间就涌现一大批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企业。
据中泰证券统计,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2万台,结果一年之后,这个数字近乎涨了一倍,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万台,同比大增81%,“智能制造”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在这表面的火热爆棚之下,问题却不断浮现出来。
首先,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但是这三大零件我国目前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六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产业的产品低端化。
除了技术的不足,由于大量企业盲目追逐风口进入机器人领域,导致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过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短短几年时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就超过了800个。这么多企业,一块蛋糕显然是不够分的。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曾谈到:“在机器人这个领域,我们确实觉得有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
所以,企业盲目追逐风口不仅会伤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会扰乱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二、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风口如同捷径,但捷径也可能蕴藏着危险,盲目冲锋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特别是智能制造作为一种制造自动化的新概念,其发展将“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谨慎对待才是企业应有的态度。结合目前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笔者总结了一些个人意见。
、合理规划,长远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方面会使短期内不见效益的企业丧失信心,长期发展也跟着陷入僵局,在选择如何前进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比如国家的政策优惠、专项资金等。所以企业的智能制造之路需要长期的“智造”规划,做好企业布局,明确企业的发展步伐。
第二、培养专门人才。我国的大学,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目前还没有设立智能制造专业以及相关课程,这也意味着智能制造的专业人才处于稀缺状态。从事智能制造的人才大多来自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软件工程、数学、计算机、物流等只懂得智能制造某一方面的专业。这也对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提出了考验。在人才的培养,企业要讲求人、设备与工厂的融合,工作人员对设备、工厂以及整个智能系统都需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达到生产效率的大化。
第三、软硬兼施。国内一些的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上偏重于智能硬件的使用,比如大量引进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打造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等,却相对忽视了对软件的追求。“智造”是硬件软件的总成,软件可以搜集环境以及自身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规划行为,为生产提出一条优解。只注重硬件忽视软件只会是“生态不成生态、智能不够智能”,无法到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第四、夯实基础。没有基础,理想就是“空中楼阁”,领导层们心心念念的KPI也只会有量的变化,却永远不会有质的改变。当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人员每天都以疲于应付产品开发项目成为常态,那标准化、平台化建设、精益车间理念、模组化、流程化、规则化则会成为一句空谈。所以企业的“地基”非常重要,夯实基础,从技术和基础设备上着手,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打好技术基础才是关键。
面对眼下智能制造的发展态势,企业更需要的是保持理性,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不仅仅是一天两天的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