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从职业到事业——数控加工大师王永明的成才之路

2017-10-26 11:32:326751
来源:云南开放大学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人才】 一个民企老板,一个在云南省数控加工方面的专家,一个高校特聘教师,你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傲气和霸气,看到的是对人的和蔼和可亲。这,就是王永明。作为一个民企老板,他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从未放弃对技术的钻研;踏入机械制造行业三十年来,他放弃了许多的诱惑,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技术的追求!每天坚持走进加工制造线,指导徒弟和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加工难题,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坚持不懈,成绩斐然
 
  1988年,云南省“山茶花” 杯职工技能大赛车工组名,获云南省“技术能手”称号,成为云南省年轻的车工技师。
 
  1990年参加“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省选拔赛”,取得“云南省选拔赛车工组”名,并代表云南省参加在“长春汽车制造厂”举行的“全国车工总决赛”。
 
  1999年3月获“蜗杆加工刀具结构”实用新型证书。
 
  2006年8月获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云南省选拔赛,“铣削加工中心”职工组第六名。
 
  2012年6月,指导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第五届“云南省数控大赛”,获得学生组“数控车床”名、第二名;“机械CAD设计”名,“加工中心”第四名的好成绩;指导24岁的徒弟陈兴丽荣获“机械CAD设计”职工组名。这是云南省有史以来次有民营企业员工获得该奖项,打破了云南省民企职工参加省级大赛零获奖记录。
 
  王永明,1965年11月出生于工人家庭。现任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和盛模具加工厂”厂长,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师。
 
  1982年,王永明高中毕业,考入“云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技工学校”(后改名“云南省国防技校”,是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车工专业学习。这在当年是十分难得、只有城镇户口学生才能享有的学习机会。五局技校的老师都是文革前的大中专毕业生,此前都已在车间一线工作了十年以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有较高的造诣。王永明抓住这一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机械加工理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1984年,王永明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兵器工业部下属的国营西南仪器厂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营西南仪器厂是抗战初期从内地搬迁到昆明的老兵工厂,技术力量雄厚,曾是抗战期间轻机枪产量大的工厂,也诞生了新中国的代重机枪。根据王永明在学校的成绩,工厂将他安排到工具分厂刀具车间,跟随云南省劳动模范、车工技师丁绍昆从事车工工作。
 
  在丁绍昆的悉心指导下,王永明快速成长。1986年,刚毕业两年的他参加“厂技术训练”比赛,就取得了车工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厂技术能手”称号,这也是他工作以来次获奖。
 
  1988年,不满24岁的王永明在师傅的带领下参加了云南省“山茶花杯”职工技术比赛,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终获得云南省“名”,被授予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破格授予技师合格证书,同年被工厂聘用,成为云南省当时年轻的车工技师。
 
  1990年,王永明代表工厂参加“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省选拔赛”,再次取得“云南省选拔赛车工组”名,并代表云南省参加在“长春汽车制造厂”举行的“全国车工总决赛”。
 
  在西仪工作期间,王永明连续获得1991年度、1992年度和1993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和“质量信得过个人”称号。
 
  1994年,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的红塔集团,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王永明调入“玉溪红塔集团配件加工中心”从事车工工作。
 
  进入红塔集团工作后,因连续完成生产任务,王永明先后被评为玉溪市红塔区职工“技协先进个人”、“企业岗位技术能手”和云南省烟草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结合工作实际,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王永明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并于1999年3月获“蜗杆加工刀具结构”实用新型证书。
 
  1995年,为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工作,车间根据王永明的特长,安排他承担青年员工的培训工作。因为行业原因,进入红塔的年轻人学历普遍较高,其中不乏大学毕业生。王永明根据这些高学历徒弟的特点,精心备课,发挥自己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先后为车间完成8批共40余人的培训工作。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王永明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日后到高校指导学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行业也进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时代,传统加工技术开始落伍。王永明决定继续深造,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
 
  1995年10月至2008年7月,王永明先后在云南工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完成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科专业和“工商管理” 本科专业的学习。
 
  经过大学深造学习,王永明拥有了更雄厚的知识储备和更开阔的视野。2003年5月,王永明开始从事“铣削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王永明结合自己在机械加工方面的修养,潜心研究如何攻克手工编程效率低、易出错、不能进行复杂曲面加工的难题,终在计算机辅助自动编程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用计算机完成“夹具设计”“工艺编制”“三维模拟”“工程图”以及用计算机自动生成加工程序的目标,神秘的数控加工由此变得简单、直观、准确。
 
  从事数控加工仅三年,2006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数控大赛云南省选拔赛”中,王永明就获得“铣削加工中心”职工组第六名的好成绩。
 
  自己拼搏,开创一片新天地
 
  2010年,由于红塔集团战略调整,集团撤消了“配件加工中心”编制,所有员工全部转行另行安排工作。王永明放不下他多年钻研的技术和职业,经过慎重考虑,他毅然决定放下垄断企业的高薪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离开工作了十七年的红塔集团,筹资创办了“玉溪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万事开头难。创办初期,企业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难。由于定位准确,技术先进,诚信经营,服务周到,工厂发展很快,客户遍及军工、烟草、制药、机械等行业。
 
  2010年6月,王永明的母校—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合并后,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拟通过“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经校友会办公室推荐,在学校相关领导、机电学院、实训中心专家对“玉溪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进行考察、商谈的基础上,学校与王永明签订了“引企入校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校企双方在“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基础上共建“和盛模具加工厂”和模具专业,由加工厂承担学生生产实训教学任务;王永明担任厂长兼模具专业特聘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工厂很快就迁入学校“实训中心”并正常运转起来。王永明也开始承担学生模具加工方面的专业课。课程任务繁重的时候,王永明要利用业余时间同时承担三门专业课程。
 
  此前,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直局限与手工编程,用二维Auto CAD软件制图。王永明到校以后,为学校推荐 Solid works(三维建模)UG及Master CAM软件,并义务为学生和相关专业的教职工进行软件应用培训。
 
  为深化校企间的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2011年 7月,模具加工厂与学校共同出资建设了“CAD,CAM研发中心”,开展数控加工研究及数控技术的推广工作,向有需求的企业传授、推广数控技术。
 
  为人之师,授人之技
 
  2012年6月,云南省将举办第五届“云南省数控大赛”。为迎接大赛,学院决定以王永明为主,机电学院相关老师参与,依托加工厂培训参赛同学,培训期间,学院从各个方面给予大赛培训工作的支持。接到任务后,王永明从选拔选手,到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严要求,一切从实战出发,严格把关,亲力亲为。在学校的支持和机电学院、实训中心的全力配合、帮助下,参赛同学荣获了大赛学生组“数控车床”名、第二名,“机械CAD设计”名,“加工中心”第四名次的优异成绩。所有参赛的同学均被驻昆央企录用。
 
  名师出高徒。在同届大赛中,王永明的徒弟,加工厂年仅24岁的王兴丽战胜众多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手,荣获“机械CAD设计”职工组名。
 
  2013 年,学校聘请王永明承担培训老挝国防部选派的留学生的任务,主要目标是提高老挝留学生的操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学生大多熟练掌握了机械制造的原理和加工工艺,能独立操作机床,独立完成加工编程。现在,已有部分学生将机械制造行业的先进技术带回老挝,技术的交流为增进国民间的感情增添了多彩的一笔。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加工人员一般都是根据图纸和公差要求来进行加工生产。若客户不能提供图纸,只凭现有的零部件,加工起来就非常困难。加工生产先通过测量,将零件还原成图纸,再给予公差及技术要求,这样的加工在行业里称为逆向加工,要求非常高。
 
  一次,王永明接到一个活儿:某烟厂的一个类似羊角的烟机导轨零件损坏了。这个零件来自进口机床,没有相应的图纸,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参数。重买一个有诸多不便,时间也不允许。烟厂想委托相关机械厂重做一个,但找了好几家工厂都没成功,直到找到了王永明。王永明看后,胸有成竹,答应了对方。
 
  这样的逆向加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零件还原成图纸,图纸一出,加工?那就是王永明拿手的事了。
 
  这个类似羊角的零件特征复杂,其中一个螺旋面(一种复杂的曲面,像螺旋线一样的扩展曲面)用一般的测量工具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工厂也没有昂贵的三坐标测量机。经过思考,王永明决定尽量发挥机床的作用,用机床(铣加工中心)进行测量,用机床坐标来进行控制。根据零件特征,王永明设计了一个夹具,将零件固定,放在加工中心内,每测量一个点就记下该点坐标,再把坐标数据输入三维建模软件,就这样一步一步形成了模型雏形,然后通过将尺寸规整,完成三维建模,出工程图,根据使用要求标注出相应的公差及技术要求,图纸出来了!按时交货后,客户使用下来非常满意。王永明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又一次突破了难题!
 
  王永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数控加工是聪明人玩的游戏。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职业的理解和自信。
 
  学院决定将这种非常新颖的方法作为典型案例编入教材,并请王永明做副主编,担任相关章节的编纂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王永明非常坦诚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并把他在长期实践中遇到的有特点的其他加工案例编入教材,希望广大学子能了解、掌握、创新出更好的方法,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当年和王永明一起在机床旁摸爬滚打的师兄弟,一同在赛场竞技的对手,许多人早已不再从事技术工作。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王永明放弃了许多的机会,默默承受着来自个方面的误解和压力,日复一日,从初把机械加工作为职业,到现在将机械加工作为事业,默默奉献、默默耕耘,一次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潇洒地增添色彩。在他身后,一批又一批技术、技能人才茁壮成长!王永明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中华古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原标题:从职业到事业——数控加工大师王永明的成才之路)
 

上一篇:严昊明创新工作室:将创新进行到底

下一篇:“蓝领之星”学生组职业技能竞赛开赛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