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曹彦生:一名导弹“翅膀”的雕刻师
- 2017-10-10 10:23:336466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人才】对数控加工专业的挚爱,成就了他多项奇迹般的记录:24岁,成为航天科工年轻的技师;25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组亚军;26岁,成为年轻的北京市“教练”。他就是曹彦生,一名导弹“翅膀”的雕刻师。
“数控达人”攻破空气舵难题
空气舵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及飞行,用数控机床“精雕细琢”空气舵,是曹彦生的拿手本事。
国家某重点型号空气舵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一直是加工中的难题。尤其是舵面对称度的加工精度要小于0.4mm,之前许多师傅多次试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差,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风险。曹彦生运用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终加工出来的舵面对称度达到0.02mm的超高精度,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
曹彦生还有一项“所见即所得”的技艺。一次,同事为了考验曹彦生的技能水平,半开玩笑地从一堆花生中挑出一颗,让他生产加工一个一模一样的特殊材料工艺品。曹彦生从拿着花生“相面”、建模、编程、仿真到终加工成型,仅用了2个小时。
曹彦生先后承担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多个型号产品零部件数控加工任务,掌握了目前国内外主流先进数控设备操作系统,攻克了多个复杂产品零部件加工难题,个将高速加工技术和多轴加工技术复合应用于零部件生产。他发明的“圆弧面加工法”“用于非金属零件加工的对刀装置”等绝技,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为企业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小事情也要做到无可挑剔
在学生时代,曹彦生就对数控加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学了相关知识。在课余时间、暑假期间,曹彦生在学校的数控实训中心主动帮老师看门、做杂活,借机学习数控加工技术。这股子执着的精神令老师动容,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掌握了独立操作设备编程加工的能力。
2005年,满怀憧憬与期望的他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工作。厂房环境不够现代化,没有分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这让他一度很失落。每天,他将笨重的导轨抬上龙门铣床,重复着简单的加工操作。穿着大头皮鞋,来回蹚在冷却液中,双脚时常被浸透。任务紧张时,他每天主动工作14个小时以上。
这一干就是两年。
一年夏天,283厂将五轴加工技术应用于某型号零件生产,曹彦生主动请缨。凭借早期研读的相关知识,曹彦生采用了参数化建模进行五轴加工程序编制,但由于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一道道关键程序的编制让工作进展一度卡壳。
“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同事如此描述。
一天凌晨3点,躺在床上琢磨问题的他灵光一闪,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兴奋地给同事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同事当天倒班正在厂里,便穿上衣服冲到厂房。经过验证,该种方案可行,并终解决了该零件的加工难题。
“其实,把简单的事做好,也是一种能力。”曹彦生说,虽然大多数时候,大家在做着重复的工作,但再简单的工作也应当做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这才是一名合格的“航天工匠”。
练就“金字塔尖的技术”
近年来,航天产品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让数控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也让曹彦生有了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五轴联动加工,属于数控行业金字塔尖的技术,一直以来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且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进行技术封锁。现在曹彦生“玩转”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并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型号生产加工上。
师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曹彦生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航天的传承精神。曹彦生带出了获得全国数控技能竞赛的徒弟常晓飞,常晓飞出师后又带出了两名全国的徒弟,师门三代,四名全国技术能手。其“90后”的弟弟,受他的影响,进入航天系统工作,并在2015年一举夺得全国技能大赛数控铣工。
“把数控技术钻研到,让更多人享受到数控加工的乐趣,为国防事业出一份力,是我人生快乐的事情。”曹彦生说。(素材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
(原标题:曹彦生:导弹翅膀的“雕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