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职教师资“母机”建设 解决“中国制造”的人才短板
- 2017-09-15 11:55:505379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人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批示,总理接见了会议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工匠之师,必须加快重视职教师资“母机”即培养工匠之师的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
9月8日,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并看望师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询问正在实训的学生操作各类数控机床的感受。他说,你们未来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工匠之师,集老师和师傅于一身,既传道又授业,要瞄准先进技术和理念,将来培养出更多又专又精的工匠,推动中国制造上档次。
9月8日,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并看望师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询问正在实训的学生操作各类数控机床的感受。他说,你们未来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工匠之师,集老师和师傅于一身,既传道又授业,要瞄准先进技术和理念,将来培养出更多又专又精的工匠,推动中国制造上档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批示,总理接见了会议代表,发表了重要讲话,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工匠之师,必须加快重视职教师资“母机”即培养工匠之师的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
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高技能人才短缺,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也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10年前,“年薪10万元难寻数控技工”;10年后,“博士硕士满街跑,技工难寻找”。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每年都会曝出“万金难求技工”的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大国遭遇1000万人的缺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是要靠做强中国制造。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这个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规划,目的就是要使中国实现制造业升级,使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今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实施“营改增”等减税降费措施又降低了企业成本,带动了企业生产经营和效益明显回升,制造业升级步伐加快。要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创设各种条件,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出亟需的1000多万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中国制造2025”的短板。这么大体量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多的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又亟需很多的“双师型”教师来填补缺额。据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08.61万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3.96万人,比上年减少4497人,生师比19.84:1,比上年的20.47:1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与理想的比例差距太大。要加快培养出亟需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更多的又专又精的工匠,加快解决职业院校紧缺的一大批工匠之师——“双师型”教师,大力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的“母机”——职业师范院校。
全国共有8所独立设置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职教老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外,还要有比较过硬的职业技能,在育人中既要教书又要传艺,通常称他们为“双师型”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比一般的教师要复杂的多,吸引不了生源;地方不重视;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投入巨大等等,所以这些职业师范院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处境尴尬,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长期以来得不到专门的、足够的重视。为此,部分职业师范院校改弦易帜,改变了原先的培养方向,把发展目标定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偏向非师范的理工大学。
要用明天的主流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先行,要提前了解和掌握下一代主流技术。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当一个新职业产生的时候,就应该为它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提供更高质量的师资,迫切希望国家能像重点支持“大学”建设,支持职业院校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那样,重点扶持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母机”的学校,以便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切实当好主力军,发挥好骨干作用。
总理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鼓励创造,又要能把好创意变成高质量产品。现在在一些方面技术上可以做到精细,但在大批量生产产品时往往就有明显差距,影响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受和信心。个中原因,就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缺乏。一般工人为生存而工作,缺乏“匠心”。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在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的现实下,要让职业教育培养的未来工人都具有“匠心”、具有“工匠精神”还是很困难的。的产品需要的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和设备需要的技术工人,这是市场的声音。目前中国经济和产业加快转型和升级已经成为新常态,更是有了大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时候就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技术工人。
“希望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水平技能大师的带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遍布中国各类型、各领域的企业,深入每一个制造环节和每一道工序,使大中小企业都能生产出精细化产品,成为带动中国制造跃升的重要支撑力量。”首要的就是必须上下齐心,共筑职教梦。必须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用工制度,真正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真正成为时代风尚,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必须整体地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让技术工人拿到让人羡慕的工资,能够更加容易地在大城市落户解决住房,使“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当职业师范院校成为受追捧的大学,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得到满足,那么,“中国制造2025”亟需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就会被培养出来。
(原标题:快重视职教师资“母机”建设,才能解决“中国制造”的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