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带你看答案
- 2017-08-23 11:09:065794
【机床商务网 机床上下游】劳模是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航空工业工会发挥劳模示范作用,服务航空工业改革发展大局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对推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月17至18日,航空工业2017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沈阳召开,会议总结推广了前一阶段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经验与成果,对下一步深化创建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对航空工业的劳模创新工作给予肯定。航空工业直属、直管、成员单位的工会代表及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员共计1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通过观看《匠心传承,创新永恒——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纪实》,回顾了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历程;沈飞王刚、哈飞秦世俊、导弹院鲁宏勋、洪都马跃辉4位劳模以及新航工会主席冯新文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室创建特点进行了经验介绍;航空工业工会常务副主席、党建文宣部部长周国强讲话并提出工作要求。
,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要意义。
第二,要加强工作指导,努力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水平。
第三,要积极发挥作用,打造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会上,航空工业工会副主席方文墨代表全体劳模创新工作室向航空工业广大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杰出技能人才和工会工作者发出倡议。同时,航空工业各单位的工会有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成果共享协议书,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交流、协作与创新成果共享联盟正式建立起来。
典型引路 推动创新发展
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多年来,在航空事业的改革发展中,航空人勤于学习、攻坚克难,涌现出一批技能高、本领强的劳动模范,他们在企业中一直发挥着示范的作用。2014年5月,航空工业工会启动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作,一批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行业内不断涌现,它们以劳模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工作方向,不仅成为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成了凝聚员工创新活力的新载体,在科研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5年,航空工业发布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几年来,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鲁宏勋技能大师工作室”、“万胜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彭毅大师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被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王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王金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22家工作室被评为省部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孙飞劳模创新工作室”、“筑梦航空创新工作室”等59个工作室被评为地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果逐步展现之时,广大技能人才呼吁应进一步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大家对于加强学习交流、总结经验不足、分享创新成果的需求十分迫切。在广泛征集各单位工会以及现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意见和建议后,经过精心组织筹备,航空工业工会组织召开了航空工业2017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会。
成果展示的内容包括机械加工、热表生产、调试维护维修、产品设计四个方面,集中展示了相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成果;同时,参会代表实地参观了沈飞王刚、方文墨、王金财、孙飞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会有关负责人、技能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劳模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骨干人员的培养、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何更好地运行三方面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两位航空工业制造技术专家就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航空工业制造院研究员王焱作了题为《数控加工与车间数字化》的报告,从数控加工的整体技术范围讲起,特别侧重了数控设备应用、工艺优化、过程控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内容紧贴生产现场的需要。航空工业制造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刘华东作了题为《机械连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报告。他认为,将技能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模式符合发展需要,同时建议:“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与高校、院所的技术部门建立长效联络机制,联合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及时了解一线生产的真实需求;高校与科研院所也将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当成生产一线的‘工作站’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前哨站’,产学研三者可以结成一个创新联合体,对行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航联创副总经理唐雁斌介绍了航空工业双创平台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双创平台将致力于为技能创新和传承提供服务,实现航空技能知识转移,服务地方企业;同时引进制造经验,助推航空工业技能水平提升。
“孙滨生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孙滨生谈道:“以往,同行们缺少这样一个交流技术、管理方法、创新经验的机会。这次成果交流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从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我要把这些收获传授出去,为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吉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吉刚表示:“同样的工作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有‘王氏创新’,其他大师也都有自己的独门神技,通过交流采集大家的技法,对将来工作的总结提升有很大帮助。”
“张川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川认为:“这次跨专业的交流活动对我们启发很大。过去我们工作室比较关注数控领域,对后端服务的了解相对有限。通过这次交流,大家了解了下一道工序的需求,了解了其中的难点,这样在工作时就可以更充分地为下一道工序服务,让整体效率得到提升。我们认为下次培训应该多开设一些分论坛,让技能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
掷地有声 取得切实成效
指出:“当代工人不仅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牢记的要求,积极进取,重视技能人才各项素质的提升,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会的效果可以看出,他们收获了方方面面的进步。
“黄孟虎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黄孟虎认为,飞速成长和壮大的设备维护技能人才队伍,正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之一。黄孟虎十分感慨:“在2010年前后,已经入职5年以上的职工还没有人才脱颖而出,而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同样是这批人,成长速度飞快,已经有数人拿到竞赛大奖。一名年纪非常小的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省级比赛中拿到电工组第五名,这是航空工业西飞新一代设备维保人的好成绩。我们期待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23岁的杨国心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打破师傅方文墨创造的纪录,成为航空工业沈飞历史上年轻的钳工技师。杨国心坦言,除了自身努力外,如果没有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攻坚实践,没有技能竞赛的锻炼,成绩无从谈起。参加过多次竞赛的杨国心,还没拿过名,夺得是他的目标。27岁的耿伟华也是方文墨的徒弟,进入沈飞比杨国心晚2年,他也打破了一项纪录:用短的时间,在进厂第二年就拿到钳工的技师职称。耿伟华说:“劳模创新工作室对成员的成长有规划和助力,我们都希望全行业加大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关注力度,让更多的技能人才都能受益”。
“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和辐射作用,工作室负责人王刚介绍:“工作室先后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演示、技能实践、技术研学900余场(次),受众达到10000多人。”这些活动为场内外的技能人才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增长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2011年至今,工作室成员连续9次夺得各类大赛铣工,多次包揽前几名,创造了优异成绩,被誉为“高手团队”、“生产线上的120”。
“孙飞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孙飞介绍:“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一定要开拓视野,勇攀高峰,给身边的职工做个榜样。”2017年,孙飞作为技能人才,主动报名参加了航空工业沈飞的技术比武,与技术人员同台比拼,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分数超过了很多名校大学生。孙飞说:“作为劳模工作室的带头人,我的经历给大家树立了信心,希望以此带动和帮助广大技能人员提升理论修养。理论水平的提升对做好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理论基础就无法实现创新。”
会议期间,技术专家王焱指出,技能人才是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劳模工作室是保证这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也是多种技术汇集、融合、发展的场所。“方文墨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把机电技术集成在一起,凭借这些‘能人’的合作建立了一个小型数控机床,就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劳模创新工作室非常好,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相关技术体系的梳理,让技能人才能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技术专家刘华东提到:“大学里和研究所里都有实验室,实验室就是创新的平台。劳模工作室其实质就是技能创新的实验室,航空工业以劳模工作室为基础建成车间级技能实验室,解决工程制造中的具体问题,进而在全车间进行推广,这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会发挥重大作用。”王焱也强调,科研过程是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形成的一些成果和案例应同技能人才进行交流和分享,这些成果和案例里边一定会有技能人才的贡献。
《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共享倡议书》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会为契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坚信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将更加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应航空工业发展需要,满足职工成长需求,在工作室运作模式、人才培养机制、职工创新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航空工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原标题:航空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展带你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