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 2017-06-07 09:53:147844
【机床商务网 地区风采】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军之基,促进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军民两地在制造强省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对全面落实《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顺利实施《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扎实推进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作为制造大省、军工大省,湖南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已基本形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各级工作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理顺。军民融合产业经济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良、附加值高的武器装备产品基本成型。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军民协同创新逐步增强,为进一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湖南军民融合产业经济总体实力不强、融合层次有待提高,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军民两大系统相对封闭运行,难以实现资源的双向互动和优化配置。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由于监管制度的限制,“民参军”门槛高,国内民间资本和企业难以进入军工行业;“军转民”动力不足,复杂的管理和审查程序影响了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研发的积极性。
准确把握深化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重点
推动军工优势产业拓展军民结合范围——
航空。依托中南大学等高校及中国航空动力研究所(608所)、中航工业株洲331厂、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航空动力与减速系统、起飞着陆系统、通用飞机以及航空营运、维修等,辐射带动区域性航空配套产业,推动军工优势产业拓展军民结合范围,形成完整的军民两用产业体系;航天。依托航天068基地、9629厂、湖南航天电子科技公司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近空间飞行器、惯性技术与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材料三个领域产业,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兵器。依托兵器优势军工企业与民口配套工程机械企业,根据国内外民用重型工程车辆发展趋势,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研制,形成战时、非战时装备互相转化的系列装备,打造中轻型装甲车辆研制生产南方基地;军工电子。依托央属军工电子、航天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优势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湖南在固态储存、显示设备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发生产优势,加快形成从芯片、关键零部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整机的全自主可控计算机军民两用产业链。
推动民口特色产业提升寓军于民程度——
汽车及零部件。依托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民口企业,利用我省军工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加强军民之间的配套合作,将湖南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提升至水平;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围绕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关键环节,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着力实现全省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工程机械。推动具有元器件设计、制造优势的军工企业与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民口企业加强深入对接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突破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的瓶颈,保障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海洋装备制造。依托益阳中海船舶、常德达门船舶、太阳鸟游艇、山河智能、长沙船舶厂等企业,研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优先发展工程船、特种工作船、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船舶等品牌船型。改造提升内河运输船舶制造业,着力培育壮大船舶配套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建设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大游艇制造基地。材料。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博云新材料公司、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湖南省冶金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发挥湖南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石和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建设国内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积极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
对接军工能力调整和制造强省目标,优化装备制造能力。深入实施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接湖南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全面融入“1274”行动即12大重点产业、7大专项行动和4大标志性工程。着力突破图形处理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存储虚拟化等计算机软件依赖进口的瓶颈,提升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力;改造提升机械制造、民爆化工等传统军工制造业,壮大规模,提升能力;全面实施武器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改造,积极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术在军工领域的应用;大力改造军工企业传统设计、生产模式,以提升其生产效能。
对应制造强省计划中的重点产业布局和标志性产业集群规划,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发挥长株潭地区多资本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夯实航空航天装备、军用工程机械等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依托衡阳、郴州、永州等地区承接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夯实军工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社会资源基础;把握岳阳、益阳、常德等地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契机,提前布局军工能力与高分子新材料、船舶、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对接工作;发挥邵阳、娄底、怀化、湘西自治州等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提升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相对应的军工能力。
融汇军工制造技术与民用制造技术,推进工业资源共享。强化军民共性工业基础,建立我省重点装备制造业、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及产业技术基础数据库,实现工业资源互融互通;着力实现制约我省重点装备制造业和武器装备制造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建立健全军民信息服务交流平台,发布军民科研生产资源及技术、人才资源等供需信息,为政府、军队、军工和民口单位的交流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支撑和服务,推动军民生产要素共享共用。
对准军民两用技术与制造强省行动,促进技术联合研发。强化军民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与军工优势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学术优势和研发支撑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具有性的军民两用核心技术。加强新兴技术领域研究,依托我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平台,利用军工技术先天优势与民用技术开放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战略新兴领域技术。按照统筹规划、军民联合原则,推动重点领域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为突破军用动力、计算机软件、核心基础元器件等严重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发挥湖南优势。
以项目合作为抓手,构建军地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示范性技术企业等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专项,建立全省军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国防科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特色创新平台,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开展关键共性重大项目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立军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抓手的创新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
(原标题:紧贴制造强省战略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