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中国制造如何解决“技工缺失”难题?

2017-05-19 09:06:127747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梁启东
  【机床商务网 市场分析】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每年临近毕业,都会有社会各界评价就业之难,“史上难就业季”屡屡被突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比上年增加28万;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比上年增加22万;2016年高校毕业生756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预计达795万人,比上年有增加19万人。专家分析,今年我国进入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达795万人,加上化解产能过剩、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在就业形势基本面没有变的情况下,稳中有忧,压力依然很大。
 
  然而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那就是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却出现全国上下的技工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记者在多地基层调研发现,“技工荒”的情形普遍存在。在四川,省人社厅统计显示,全省技能人才总量68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万,现代制造业等领域技能人才稀缺;在浙江,杭州市工商联2016年针对全市建筑业、传统制造业等上百家企业的调研显示,有71.43%的企业反映中技术工人短缺,低技能劳动力过剩;在天津,据劳动力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技术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经达到1:10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技工荒”是普遍现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在喊缺技工。即使是普通技能岗位,在许多地区也有很大缺口。在广东省,像电工、钳工、车工、焊接、制冷工等技术工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广东也就几千人,如今缺口已经达到四五十万人,其中数控技术工的缺口超过10万人。上海平均每位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未来上海年均技工的需求约2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
 
  辽宁以装备制造业闻名全国,曾涌现出孟泰、王崇伦、张成哲、尉凤英等全国劳模,是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但具有矛盾意义的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却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缺乏导致目前辽宁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差,劳动效率、管理水平程度较低,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型。目前中、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辽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两者反差巨大。在好多省份,企业纠结无奈的一件事,就是招工难,招技工更难。甚至东南沿海一些地区,一个农民工回家带回一个工人,奖励500—1000元。为化解“技工荒”,不少地方和企业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吸引和激励技工人才。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招到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据统计,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而不少蓝领却外出“打洋工”,中国技工在许多国家“走俏”。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不甚理想,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技工如此短缺?我认为技术教育结构失衡是深层的原因。
 
  一是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技师赵郁提交了两个建议案,分别为《关于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关于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就业工程的建议》。赵郁现任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技师,是真正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在此前三年中,他先后提交过《关于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建议》、《关于改进职业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引起各方关注和讨论。赵郁说:“我一直工作在现代制造业的线,不仅有过到德国研修学习的机会,还曾随人社部的代表团到加拿大实地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到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制约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
 
  二是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会选择在孩子初中毕业时上高中,即使选择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职高。学生大学、大专毕业时,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工厂就业。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轻工”,忽视对技术工人地位和作用的应有宣传,片面追求高学历,不愿当工人,导致技工学校生源短缺。年轻人由于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等原因,心情浮躁,不愿当工人,不愿意积极主动学技术。
 
  三是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中等职教发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发展,职、普比例失衡,差距太大。大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主要面向的是社会服务业,比如文秘、财会、旅游、商务、外语等,专门为制造业培养一线技工的职业学校则少之又少。面对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员,技校生源却严重不足。在社会上,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工人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渠道很少,想技提升能也困难。
 
  此外,企业也缺乏激励机制,有的企业多年不进行职称评定,工资和技能水平不挂钩,职工的贡献和个人收入不挂钩,导致学技能的气氛不浓,企业技术工人队伍不稳定。这也是技术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然,根本上是人才观的倾斜。一方面是唯学历、唯职称的狭隘人才观,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普遍存在,如果一个学生拿着一张职校的毕业证书,在企业能够找到工作,但要进国企、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根本不可能。社会上普遍的“学历歧视”、“文凭歧视”,妨碍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人才认定标准凝固、僵化,长期以来,的技术工人、熟练的劳动者不被视作人才,或被视为边缘化人才。
 
  为了更多地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辽宁省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站),力争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省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为了扶持工作站,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0万元资金支持,为每个获批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套支持资金10万元,用于培训用品购置、技术交流与推广费用等。在政策的推动下,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徐强、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的崔立刚、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的仲双宏等分别创建了装备制造、机械加工、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辽宁已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60家。工作室网罗了大批各领域的技术“牛”人,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有全国技术能手,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技师,他们在企业生产、技术攻关、发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传艺带徒等方面发挥所长。
 
  同时,加快技工学校改革,进一步确立培训为就业服务的思想,引导技工学校面向劳动力市场,承担再就业培训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培育新的职教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培养”方法,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
 
  更主要的,全社会要转变人才观念,从顶层上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学生一技在手,就业有前景,升学有前途;重视和尊重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建立起从升学到就业,从薪酬保证到权利保护的完善体系,让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也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改变唯文凭唯学校选人用人的风气,真正不唯学历唯能力,让职教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环境改变了,观念转变了,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春天。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激励一线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原标题:中国制造怎样走出“技工缺失”怪圈?)

上一篇:机床展热度不减 科技进步打造需求新空间

下一篇:模具发展困难重重 未来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