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安徽钳工李为金:平凡之中显身手 传帮带里育人才

2017-05-12 10:17:156301
来源:池州文明网 作者:何 霞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提到钳工,在人们的脑海里,就是那些随身携带钳子、扳手、螺丝刀的技术工人。的确,这些人干的就是校模具、拧螺丝、磨刀具的活儿。然而有的人正是在这种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事业,安徽池州伟舜机电有限公司钳工李为金正是其中的典范。
 
  28年打磨“毫厘之功”
 
  1988年,当同乡的人跟随父辈们学当瓦匠、木匠、竹匠时,18岁的李为金想着要走出去,学点不一样的技艺。“来了杭州认了师傅后,师傅教的件事就是练好基本功。”他说,划线、打样冲点、钻孔、攻丝、套丝、研磨、锯、凿、刮、锉…这些基本动作要想掌握熟练,得花个一年时间,这期间既要吃得了苦头,还得耐得住性子。李为金伸出双手,上面长满了茧子,这是当年练功留下的印记。“干我们这一行,手上磨出泡,都是家常便饭,严重的时候吃饭时手连筷子都握不住。”
 
  钳工细分为工具钳工、模具钳工、机修钳工和装配钳工。李为金主攻的装配钳工,就是对照装配图,按照装配工艺表,执行装配流程,将单一零散的机床零部件组合成整机。
 
  钳工的日常工作,要用到十几类、百余种工具,每个人的手法技艺各有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钳工装配操作要求比毫厘更精细。成年人的头发丝直径平均0.08毫米,而安徽池州伟舜机电有限公司的常规机床工艺要求误差不能高于0.04毫米,有的更是严苛到0.015毫米以内。当精度超标时,就要反复测量、调试至符合标准为止。
 
  从18岁成为一名钳工学徒起,李为金用28年打磨自己的“毫厘之功”,他希望,在他经手的每台设备都能达到“零误差”。
 
  做技术革新的领头人
 
  不仅仅满足于将手头的精细活儿做熟做透,李为金还有股子钻劲,从生产一线到伏案设计直至从事技术负责人的工作。
 
  作为一名技改人员,李为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重托,他懂得自己为公司提高生产效率有应尽的义务。2014年,铆焊区域部分产品仍依靠老旧作业方式,采用人工剪切、敲样冲点及钻孔等方式加工产品。为缓解该区域生产紧张状态,李为金自主研发冲床模具17套(22付),投入使用后,提高同类产品质量50%以上,提高生产效率达300%,同时节约了刃具、电力成本、提高边角料的回收价值(原加工方法为回收价值极低的蓬松状切削铁屑,现为规则块状边角料),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公司创造30万元的收益。
 
  为解决公司钣金件手工磷化的工艺改良,他深入基层,通过亲自动手,反复试验,三个月后,终于研发成功电动起吊机构,可一次性快速处理更多的钣金件,使磷化工效提高3—5倍以上,大大节约了人工、化工原料、水资源等消耗,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该工序成本约20万元。
 
  他还热衷于团结和带领同事们一起工作,并能在工作中依靠群众力量不断创新,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带动了周边同行业技术改革的热潮。在2015年12月,他通过结合参与研发的新产品PCNC440数控铣床的成功经验,带队一举夺得“赢在中国”池州市创业大奖赛决赛阶段团体一等奖。
 
  做好传帮带培养青年员工
 
  如今,和当年自己的师傅们一样,李为金主动担当起了技术传承、高技能员工培养的重任。“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把自己有限的知识传授给尽可能多的人,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大成一个团队的能力。”他说。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李为金在和其他同事们攻难克坚时,时刻为建立技术人员梯队煞费苦心。在解决技术难题时,总是反复对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并手把手、孜孜不倦,不仅让学徒们学会,还让其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为培养新的工匠大师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对生产工艺改良和革新,总结多次攻关、解决的50多项技术难题的经验,固化流程,制定了相关作业指导书和检验标准手册。他还提请公司向市人社局申请创办了“李为金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充分发挥“李为金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技能优化等活动,2016年培训了一批出色的技能人才,其中获得市人社局颁发中级技能证书的人员达46人。
 
  (原标题:李为金:毫厘之间见“匠心”)

上一篇:厦门技师学院助推学生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下一篇:黑龙江职教培养能工巧匠 技能型学生前景广阔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