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技师梁凤娟:机床上磨出精彩人生

2017-04-13 15:52:226221
来源:华亭煤业宣传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初见梁凤娟,她裹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工作帽和防护眼镜,站在工位上操作机床,车床轰鸣,操作台上铁屑、烟雾、水花四溅,她忙碌着把手里的毛坯件装在机床上一会切一会钻,一会儿又拿下来用卡尺量着,神情专注。很快,一个毛坯件就被加工成了一件成品。
 
  从小学徒到技师
 
  机床加工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43岁的梁凤娟已经在机床前工作了23年。从天上班,梁凤娟就开始了“磨练”自我的过程,先后跟随4名师傅学习过车床、钻床、刨床、铣床,汲取了不同的工作经验与方法。
 
  “在很多人眼中,钻工的工作就是打几个眼,简单易学、容易上手,但当我真正进入钻工行当,才发现其中的知识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钻头,就要运用好几种学科的知识相互配合,角度找正、正反余弦、勾股定理,只有设计得当,才能磨出精品钻头。”梁凤娟说。
 
  出于对这门技术的热爱,她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每当师傅操作机床时,梁凤娟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记下操作顺序和步骤,车间师傅休息的空档,她就虚心请教,“这个部件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先加工这里,原理是什么?”……等到别人都下班回家后,梁凤娟就利用丢弃的废旧边角料,练习操作加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梁凤娟也会细心地记录下来,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到的技巧,琢磨一些巧妙的办法加以改进。很快,梁凤娟就从小学徒成长为了一名车工技师。
 
  “群钻”技术研习者
 
  在一次制作加工45号钢时,需要钻取的孔较大,为了减少新钻头长时间作业过度磨损,梁凤娟就将新旧钻头交替使用。加工过程中,她发现新钻头钻孔时,钻出来的切削形成带状,屑形排屑顺利,却容易伤人,不易清理。使用旧钻头时,屑形呈碎片状。
 
  梁凤娟拿出新旧钻头反复对照研究,发现旧钻头破损的主切削刀变成若干段折线,相当于把钻头的刀刃磨出若干分屑槽,这样钻孔时屑形破碎,而且极易清理。这一发现让梁凤娟很兴奋。她翻阅了大量的钻床资料,发现这一现象由倪志福于1953年发现,称为倪志福钻头。
 
  为了学会这种钻头的刃磨技术,那段时间,梁凤娟每天站在机床旁边,利用回收的废旧钻头,一遍一遍的刃磨,又站在钻床上一遍一遍的调试,动作重复了无数遍,逐渐从出现偏差到越来越纯熟,加工精度越来越高。终于,她成功掌握了这一技术,并自创了一套刃磨技巧,还起了个名字叫“群钻”。改造后的“群钻”在钻削钢件时,轴内向和扭矩分别比标准麻花钻降低了30%-50%,切削时产生的热量逐渐减少,刀具寿命比标准麻花钻提高2-3倍,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机械加工中三分技术七分刀,磨钻头就是我们钻工的基本功,所以我经常给他们强调的就是一定要打好刃磨基础功。” 梁凤娟说。
 
  她把自己掌握的这套刃磨技巧写成论文,发表在技术期刊上,并把论文张贴在区队会议室里,供大家学习参考。工作中,她时常告诉徒弟,磨钻头没有一定的定式,需要有相当的定力和耐心,一定要在实际操作中多想、多看、多动手,通过比较、观察、反复试验,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把钻头磨的更好,拥有了好钻头,才能钻出理想的工件。现如今,梁凤娟带出了3名徒弟。
 
  不服输的“半边天”
 
  “遇到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肯钻研,没有过不了的坎儿”。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与生活中的挑战,性格沉稳的梁凤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气神。
 
  2016年,由于老设备退伍报废,机加工车间没有插床,致使加工内孔表面的各种键槽,多边形孔,孔内的成形表面无法加工,严重影响维修质量和进度。在紧急任务面前,梁凤娟凭借着自己的“钻”劲,和班组职工一起进行研究改制,琢磨出了一些巧妙的办法,将现有的牛头刨床的刀架进行了改良,从而完成了刀具的内装夹,实现了孔内成形面的加工,改制后的刨床能够完成内键槽作业,比原刨床设备提高了30%的使用率,解决了燃眉之急。该项技术获得华亭煤矿“小改小革”二等奖。在她的带动下,机修队机加工车间人人学技术、比技术,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骨干。
 
  梁凤娟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华亭煤矿“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女工”、“明星员工”等荣誉称号。
 
  (原标题:【煤海英模】梁凤娟:机床上磨出精彩人生)

上一篇:高铁工匠苏健:以信念超越极限 为中国梦提速

下一篇:全总王晓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