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产值过万亿 成中国制造业新中心
- 2017-03-07 13:43:277510
【机床商务网 地区风采】2017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一年。
撑起“国家中心城市”这座摩天大厦,“经济中心”无疑是基石,基石越厚,大厦越稳。目前,成都已明确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的重点——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服务业核心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
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工业无疑是城市强盛的根基。得益于一年来大刀阔斧地推进“工业强基”行动,成都工业经济不仅实现稳步回升,更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万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41%、38.7%,两大投资指标增速均为副省级城市。
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一年来,成都大动作不断,外资西进、内资西移趋势明显,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占比提升,成都展现出的强力后劲令人惊喜,“工业强基”的作用得到凸显。
眼下,中国经济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方位上,被寄予厚望的成都必将有新作为。这座新晋“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如何行动?挑大梁的工业还将释放哪些能量?稳中求进,成都值得期待。
万亿背后的“真刀真枪”
“完成工业投资2246.2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7.4个百分点、全省30.1个百分点,完成全年目标的102.8%;417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61.7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64.8%,149个项目竣工投产,128个项目开工建设。”
这是成都2016年度的工业“成绩单”,每项任务均超额完成,“项目”“投资”成为关键词。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2016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万亿”背后必然离不开工业的“强基固本”作用。
站在新一年工作的起点来看,工业抓与不抓,效果的确大不一样。
2月3日,春节后的工作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即打响“头炮”——2017年成都确定432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计划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一周之后,2月10日,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豪掷100亿美元,将其在中国大和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落户成都;2月17日,总投资353亿的7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回顾2016年,神龙汽车从签约到辆标致4008下线,用时23个月,比原计划提前13个月;中车“成都造”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315天……不断刷新的“成都速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成都发展工业的决心与实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成都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及四川行动计划,在国内较早启动编制了地方制造业2025规划,去年1月,《成都制造2025规划》出炉。同一时间,成都举行工业“竞进拉练”,把各区(市)县的重大项目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从而形成项目引进的倒逼机制。据悉,第五次“竞进拉练”已准备就绪,只等枪响。
为何成都要花大力气发展工业?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家战略创新与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吕本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没了,何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放眼,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已用数百年发展历史证明了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对进入新常态的中国而言,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因此,成都抓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难度也不小。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东部沿海,“发展不足”仍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成都也不例外。成都主要决策者曾多次公开提及“工业投资不足”是此前成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工业经济表现亮眼的2016年,“工业在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
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成都的工业总体规模还不大,总量不够就是一块短板,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补短板”将是成都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如何“补短板”?成都的办法是,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成都现在属于转型初期,必须要有量的积累。”
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智慧考量”
稳中求进,成都不仅需要继续做大“底盘”,更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那么,应该调什么、怎么调?
记者注意到,《成都制造2025规划》对14个重点产业提出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的计划。“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找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方向明确了,成都的招商引资工作随之清晰,而的接连落地亦将推动这些产业更上层楼。
以英特尔为例,去年11月18日,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ATT测试技术项目“骏马”在成都正式投产,这是英特尔的“测试技术”引入中国。从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入川至今,英特尔见证了电子信息产业在成都的“生根发芽”,曾任英特尔中国区执行董事的戈峻曾表示,成都是一个奇迹之地,“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IT版图的格局。”
作为成都目前的四大千亿产业之一,2016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800亿元,增长3.5%。而成都对其站上万亿级台阶更是寄予厚望。《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2万亿元以上,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世界软件名城,成为信息消费先导城市。”
目前,成都工业已建成包括38个行业大类的比较完善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千亿级“舰队”中除了电子信息,还包括汽车、食品和机械产业。同时,成都还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更多千亿产业集群,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筑牢根基。
数据显示,2016年,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10万辆,产值超过1600亿元;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
专家指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通常可以看做一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标志,比重越高说明“调结构”成效越明显。2016年,成都这一数值接近60%。
一个认可是,工信部已经批准成都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欲将成都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基于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基地,“为西部地区树立制造强市典型样板”。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对成都的肯定,希望通过成都的试点,能得出一些结合西部地区实际的、符合内陆地区制造业升级的经验、方法来。
制造强国的“成都征程”
今年,制造强国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成都这座新晋试点示范城市也将开始全新的征程。
根据工信部的批复要求,成都将围绕实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体制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三项创新试点和现代新型制造业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土地供应、要素配置、投融资机制、企业扶持等政策措施来展开。
“这也说明我们之前的一些创新做法得到了认可。”施跃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以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为例,2016年,《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继发布,明确了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1+N”产业发展体系,“国家队”级别的航空产业趁势起飞。成都的期望是,到2020年,航空产业规模能突破千亿。
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方面,成都也一直在积极撮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化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实现与生产力的结合。成效也很明显——2016年,成都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956亿元、增长38.7%,总量和增幅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以创新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个直接的表现便是品牌度和竞争力的提升。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化企业培育,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引进和培育并举、做多与做强并重”的方式,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持续培育制造业本土企业。
的确,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一批大产业、大企业作为支撑,还需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都造”品牌为城市“代言”。
“开门天,430台交付。”2月6日,神龙汽车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吴政有些激动地在朋友圈发了一则消息,一辆辆双层轿车运输半挂车整装列队,准备将“成都造”东风标致4008运往各地。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吴政向记者透露,今年的任务是生产整车12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成都企业积极投身分工合作,从产品质量提升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两个渠道拓展新市场。尤其是“丝路”之上,频现“成都造”身影。数据显示,在2016年度成都市“走出去”的100户重点企业中,工业企业有33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有14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3%。
按照《成都制造2025规划》的目标,成都将用十年时间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万亿元以上,成为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制造强国在成都先行
国家战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开始发力,制造强国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原标题:成都工业产值过万亿 成中国制造业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