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5年研发核心技术 董明珠要用智能制造改变中国造
- 2017-03-07 09:04:486771
【机床商务网 国内新闻】从智能家电到智能制造,“董小姐”在全国两会上带来的产品越来越高科技了。
3月4日下午,全国两会期间,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创造改变未来”格力智能装备暨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格力智能装备包括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自动化物流仓储设备等。据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介绍,公司旗下所有的智能制造产品的核心部件均为格力电器自主研发。
为了展示性能,在活动现场,格力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进行了切萝卜“比赛”,格力机器人完成并“刀功”更细致。此外,格力机器人还进行了篆刻、合奏《茉莉花》等表演。
对于格力和董明珠来说,这是准备已久的“成绩汇报”。
智能制造助力产业升级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重要支柱,得益于人口红利、改革红利等有利因素,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到2015年,我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比重达18.7%。
但也正是在2015年,我国制造业增速开始下滑,从2014年的7.3%滑落到6.0%。曾经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据劳工组织的一份数据,2006年以来,中国的平均工资已经翻了一倍多,到2014年平均名义月薪为685美元,远超过越南(212美元)、菲律宾(216美元)。与此同时,“人口红利”逐渐终结,新增劳动力数量下滑。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需求端下滑、成本快速上涨的双重挤压。
政府和业界都感到了紧迫,从顶层设计推出了制造业国家新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在政产学研方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是共识。在3月4日的高峰论坛上,除了董明珠,出席论坛的还有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联名理事长宋晓刚,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等嘉宾。
会议伊始,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就明确表示:“实体经济核心的是制造业,所以要走实体经济强国之路,关键的还是要实现制造业强国,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他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整体困境包括:成本上升,原有比较优势迅速丧失,不太适应国内日益多样化尤其是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供给结构需要升级和换代,存在大量低水平建设,基础研发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能力不足。
徐林认为解决的出路就在于我国制造业要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新的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
徐林指出在机器人领域,我国企业面临的大问题是:虽然有大量企业已经从事机器人生产,而且生产水平、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关键元器件,如传感器、减速器、芯片还需要大量的进口,一些技术瓶颈,还需要突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联名理事长宋晓刚介绍说,2009年到2015年,工业机器人平均增速15%,到201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5.4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量6.9万台,占市场份额近30%,这其中包括格力在内的国产机器人是2.3万台。
宋晓刚还指出,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因为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工序完整。这也意味着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
他介绍说,应用机器人一方面能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另一方面是提高工作效率,仅从提率来看,根据调研,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能够提高10%-20%的生产效率,以中国制造业一百万亿的规模来算,仅提高10%的效率,就能净增加10万亿级的效益。
这点受到了其他发言嘉宾的赞同。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就介绍说:使用格力机器人后,银隆的效率提高了11%,人工成本方面下降55%,一致化方面提高了6%。
智能制造关系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量的案例已经表明,智能装备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品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供给,增强了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无疑切合了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的“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董明珠在论坛发言中也说:“中国制造走到今天,要成为一个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国,就是一定要实现倡导的供给侧的改革。供给侧的改革,不是用别人的技术,而是我们能够创造,从根子上实现中国人的技术创新能力。”
她自豪地表示,格力机器人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能满足要求,技术比别人先进,这就是格力作为智能装备公司一定要挑战自己的原因。”
宁可慢也要自主研发
事实上,就在举国准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格力早就在智能制造做了布局。2012年,格力已成立智能装备研发部门。
董明珠透露,当时曾有人建议买别人核心部件快速做大智能装备,但她否决了,她表示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在此数年间,董明珠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格力未来的发展就是机器人生产,用自动化设备生产自动化设备。”她透露,为了自主研发智能装备,格力每年的投入都在50亿元至60亿元,累计投入150亿元。亿欧作者与董明珠多次交流中也了解到,推动格力的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曾展示一段用机器人协助生产的视频。与以往人们印象中靠“人海战术”的中国工厂车间不同,视频里,格力的部分车间已经实现全自动化的机器人生产,而那些机器人正是由格力自主研发。彼时格力的技术积累初见成效。
亿欧作者在2015年年中与格力方面交流时就了解到,格力智能制造研发体系已发展成为一家专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拥有15个研发机构,3个生产基地,近千名员工。产品类型覆盖注塑机械手、钣金机械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流仓储设备、两器管路设备、总装配套设备等十多个专业生产领域,拥有超百种规格产品和近百项技术。
在当年7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未来的模式可以称为“双智”模式,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智能家电和智能制造,这意味着未来格力的标签不再是“空调”,而是“精工制造”。同年8月又在武汉成立智能装备产业园。
武汉云集了中国智能装备产业诸多公司,包括华中数控等。当年9月份的“中国品牌在行动”论坛上,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表示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块,分别是C(机器人元件)、P(机器人本体)、L(机器人生产线、系统集成),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是关键。亿欧作者当时了解到,中国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上已经有重大突破,但减速器上与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他表示材料是关键因素。
一年多后的今天,中国企业在相关元件领域也取得了进展。
董明珠指出“如果机器人减速器、驱动器还是依赖于别人的,大部分是靠买别人的核心部件组装而成的,这样就算中国走进智能装备的时代,我认为依然会是被社会,甚至被世界淘汰的。我们必须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今天大家看到格力的机器人,我觉得大的亮点不是在现场人与机共舞,大的亮点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所有支撑这个机器人运作的核心部件,是由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
“事实证明用钱在国外是买不到真正的核心技术的。”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说,这也证明自主研发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这一看法与徐林司长的观点一致。中国机器人在核心元件上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否则就会如同国产汽车产业一样沦为国外元件厂商的“组装车间”。
研发比单纯的制造更考验企业的能力。亿欧了解到,格力早就在在珠海设立了三个研发和生产基地:珠海吉大机床研制基地、珠海北岭自动化装备研制基地和珠海南水机器人研制基地。2016年,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了“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认定,获批建设“珠海市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走自主创新道路,为中国能够服务于世界,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董明珠表示。
(原标题:布局5年研发核心技术,董明珠要用智能制造改变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