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全国劳模马跃辉:追求完善是一种信仰

——记全国劳模中航工业洪都马跃辉
2017-02-24 08:52:295692
来源:中工网
  【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设备越是先进,越需要去精雕细琢。”执着追求,尽力把细节做到更好,把技术做成艺术,把产品做成精品……对于身处生产一线的马师傅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他的追求,并身体力行着的信仰。正是这样的执着追求,支撑着他不断进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并受到等党和的亲切接见。他就是中航工业洪都钳焊液压附件厂职工,中航工业操作师——马跃辉。
 
  吃苦耐劳、严慎细实的沉稳作风
 
  说起为啥选择铣工这个行业,马跃辉的回答很朴实。他说:“刚进厂时,我看见还真有削铁如泥的刀具,感到非常震惊,也许是好奇心,使我对这一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也就是这个好奇心,让他在铣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
 
  马跃辉是退伍军人,而军人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严慎细实。和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同事们也深有体会。
 
  洪都公司钳焊液压附件厂老“战友”曾伟相回忆。“马跃辉1991年部队退伍,刚开始学的是车工。1992年因车间工作需要,加上他自己的意愿,组织上决定让他转学铣工。那时候民品多,铣工工作量很大,但他踏实肯干,能吃苦、会钻研。”
 
  马跃辉所在的钳焊液压附件厂主要承担各机型系统零部件的机械加工、黑色金属钣金件的加工和焊接工作等。一次车间接到一项外协任务,由于发货的船期已经确定,为了赶上装船时间,他愣是连续一周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拼命工作,到了冲刺的时候,凭借着当炮兵时期练就一副好身板,更是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一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车间遇到的难活多,面对复杂工件,他主动地勤学苦练,再加上积极的钻研,出师不久的马跃辉很快便掌握了技能要领,还慢慢地把老师傅们做了七、八年以上的绝活在两三年内变成了自己的本事。比如如何用普通铣床加工小角度复合凹圆弧面、如何克服大圆弧面加工普遍存在加工工序较繁琐零件表面粗糙的难题、设计专用夹具加工异形零件等。凭着这些真本事,马跃辉脱颖而出,成了一线生产的“技术大拿”,并为他赢得了“铣王”的外号。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执着韧劲
 
  钳焊液压附件厂生产室主任庄强在谈到马跃辉时,总结了十二个字:“敢于创新,勤于钻研,用心工作。”
 
  经过长期的锤炼,马跃辉积累了一手绝活,但他也有了股 “与众不同”的韧劲儿。他擅长加工槽形件和薄壁形件的加工,而且,总能找到实用的加工方法。一份活儿的图纸到了他手上,他会按调度指令完成任务。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工艺不行,加工不科学,效率不高,费劲!”同事劝他,“咱们照着图纸加工不出废品就行。加工工艺是工程师们的事!”马跃辉却不放弃。
 
  一次分厂接到模锻件生产任务,按生产节点要求交付周期较短,如按常规程序从模具制造到毛坯加工,再到零件交付,生产周期不能满足节点要求。若按自由锻件加工,不仅工序繁琐,且加工难度较大,生产周期同样不能保证满足节点要求。当大家都为这项任务犯难时,马跃辉却没有慌。接到任务后,他仔细分析,认真校对零件图,通过比对相关数据发现,该零件与某型零件材料、尺寸较为相似。为此马跃辉马上申请,调用该型零件模锻件进行零件试制。很快试制的零件就出来了,经检测后,试制的零件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经请示上级部门批准,终采用该模锻件用于零件制造,不仅节省了大量制造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且为该型飞机顺利交付作出了贡献。
 
  某型飞机起落架系统悬挂支架,由挂钩和一个“Z”型面组成,铆装在前机身与蒙皮相贴合,要求贴合面与蒙皮之间加垫厚度不能超过2mm.由于“Z”型面为复合型面,在水平面与垂直面都为非90度加工,受加工机床条件限制,加工角度难以保证,造成“Z”型面与壁板贴合不平整,间隙超过设计要求2mm,零件不合格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马跃辉通过对“加工角度难以保证”这一难点进行思考,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钻铣靠模”,通过工艺员认可进行试加工,保证了加工角度及精度要求,使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57%提高到100%,目前已编入正式加工工艺流程。
 
  类似这样的紧急任务,对马跃辉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这也使他对自己的工作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线员工不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生产任务,同样能够凭借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独特匠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普通铣床逐渐被数控铣床所代替。洪都公司也大力升级数控加工技术,当钳焊液压附件厂引进了台数控铣床时,马跃辉主动请战。
 
  上数控机床操作,对高中毕业的马跃辉来说,在这个新领域,要消化一沓沓的操作说明书,真是费了不少劲。面对抽象、生硬的说明,他又是找老师,又是啃程序,又是拿废料练手,很快就让机床运行起来,与从工起步的数控工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2013年,洪都公司钳焊液压附件厂又引进了的两台五坐标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有着丰富经验的马跃辉自然成为其中一名操作员。当他看到设备加工演示视频中,在程序控制下的刀具变换和铣切运动,眼花缭乱却又快速地完成复杂零件的制造时,既惊叹,又不服气。在等待设备到位的时段里,他和3名同事奔赴成都进行学习体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他更是抓紧时间向随行的洋师傅学了20多天。马跃辉认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要活到老、学到老。两个月后,机床果然按照他的指挥自如地运行了起来。
 
  创新是工人和工匠的本质区别。马跃辉喜欢琢磨,酷爱创新。飞机零件液压闭锁,是第三代教练机上的重要零件,关系到批生产的稳定。但是零件表面复杂,传统工艺加工不仅工序多、时间长,而且质量难控制、次品率高。马跃辉自制液压夹具,验证后固化到加工工艺中,将原来的37道工序,简化为2道工序,生产周期直接由3个月缩短到2周,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他在加工作动筒零件时,把光洁度控制作为防渗漏的重点,为了控制缺陷,试验了许多刀具,研究了刀杆震颤的机理,专门形成分析报告,工艺审定后,发到专业厂家定制,彻底将加工质量稳定下来。
 
  “铣床的特点是刀具不动,工件移动,关键点是对工件进行装夹固定。遇到特殊复杂零件,还得想办法自制装夹工具。”说起铣工专业,一项寡言少语的马跃辉侃侃而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掌握日常生产所需的基本知识外,马跃辉还自费购买了大量的数控书籍。每天满负荷的三班倒,一有时间就自学理论,还把编程代码贴在机床车窗的防护门上,便于在设备运转的间隙强化记忆。下班后,他更是一头扎进书本里。
 
  “时代在发展,设备在更新,作为新时代的工人更要去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马跃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理论结合实践,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是马跃辉的诀窍。从首批手动铣工,到首台数控铣床,再到首批数控车铣复合机床,马跃辉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升级铣工新知识,他还自学了《机械加工工艺编程》等课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车工、钳工、磨工等专业工种知识和加工技巧,增强对新工艺、新方法一体化加工的认识,以提高数控复合设备操控技能。
 
  “宝剑锋自磨砺出”,20多年的磨砺,早就把马跃辉这把“宝剑”打造的锋利无比,然而这些并没有让马跃辉止步。在工友眼里,马跃辉头脑里似乎装有神奇的集成芯片,总能冒出好点子解决“拦路虎”。“铣王”这个称号也在他的担当中越加厚重。
 
  一个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企业,一群企业可以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竞争力。2016年,以马跃辉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马跃辉在传授技术和知识的同时,他所崇尚的工匠精神也在他的工作室里得到了延续。人才快速成长,12名成员中,拥有中航工业技能专家2人、中航工业特级技能专家1人、洪都公司特级操作师、技师、技师5人,工艺技术人员4人。在他的影响下,一朵朵像他一样的航空之花绽放。
 
(原标题:全国劳模马跃辉:追求完善是一种信仰)

上一篇:齐二机床聂鑫磊:实事求是 有着一颗勇于奉献的心

下一篇:航天“护心丸”邹峰:将精密刻度当作人生标尺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