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半城“制造”孕育天下“刀”
- 2017-02-09 16:38:034825
【机床商务网 地区风采】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让惠州当之无愧地成为热门旅游之地。但惠州所处的黄金地段——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西邻东莞和广州,这些都使得惠州成为珠江三角洲未来有发展潜力前途一片堪好的城市。
华丽转型 铸新型发展模式
不甘只做“花瓶”,惠州经济也有实力支柱 产业支撑其发展,业已成熟的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可圈可点: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在“中国化工园区20强”列第二;中海油惠州炼化项目于2014年开始施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达506.6亿元,是惠州发展史上投资额大的产业项目。其产能相当于再造一个现在的大亚湾石化园区,每年能拉动下游近2000亿元产业链,对于打造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实力更是不容小觑,每8部手机中就有一部产自惠州。它是中国甚至重要的手机生产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位于惠州手机制造基地的TCL通讯,是全国单体产能大的手机制造基地。据可查资料显示:每分钟出货手机约140部,每小时出货约8389部,每天出货约201334部,一年出货量达7348.7万部。这是拥有23个研发机构、21个制造加工基地的TCL通讯2014年的造机速度。
紧随TCL成长起来的惠州本地手机巨头有德赛、侨兴等。此外,韩国三星集团在中国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是惠州,据说,每3部三星手机中,就有一部惠州制造。
而2014年投产动工的信利AMOLED项目,投资约63亿元,解决惠州市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配套问题,这将**降低产业链成本。
但供给侧改革提出以来,惠州人逐渐开始意识到当地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惠州的支柱产业相对单一,产业结构存在短板,抗风险能力弱。伴随“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号召,惠州政府提出“2+2+N”的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是两大核心支柱产业,而“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将会是惠州未来重点发力的对象。汽车零部件及车载电子设备制造,通讯终端,仪器仪表,模具制造将会是惠州装备制造业的有力补充。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传统制造业需求庞大,机械设备作为生产制造的“工业母机”, 使惠州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制造机械设备的装备企业。在惠州市政府的大力培育下,现在的惠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惠城—仲恺—大亚湾—惠东为主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以及仪器仪表专用设备产业带。
数控刀具作为机械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其潜力是无穷的,尤其随着节能降耗意识的日益增强,加上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被列入16个重大专项之一,我国刀具的发展是势在必行。刀具自身的发展需求、惠州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的利好形势,都预示着惠州数控刀具市场的无穷潜力。
刀尽其用 材料工艺一个都不能
在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聚集着一批数量不小的刀具经销代理商,他们中大多代理国外品牌刀具,惠州本地因刀具材料稀缺,很少有专业生产刀具的企业。据悉,陈江街道正开展“产业优化升级活动”,该地区鼓励重点企业扩产。园区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项目正被陆续引进,陆续形成产业链。再加上陈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位于通往东莞、深圳的要道之上,所以,刀具经销商纷纷落户于此。
但在陈江吉峰五金店的张先生看来,惠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的确带动了刀具的需求,不过因为地处珠三角,他们本地的数控刀具竞争力并不强,与陈江毗邻的东莞就集聚着数以千家的数控刀具厂家和经销商,东莞、惠州往返时间不长。“很多企业更愿意去选择权更多的地方。”
另外,在一些精密零部件的制造上,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国外品牌刀具,“有些国产刀具切削性能不是比不上国外的,但在精度和稳定性上确实差很多。”
越来越多的本土制造企业也更喜欢算这样一笔账: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加快,10至15年换一代,短期内赚回设备投资并创造出利润,就要在研究挖掘刀具的潜力。刀具费用占制造成本的3%-5%,但它直接影响到制造成本里20%的机床费用和38%的人工费用。机床与刀具投入比为9∶1到7∶3,如果刀具投资到位,工艺选择恰当,可降低10%-15%的制造成本。
“所以,买机床的同时,一定要考虑配置好的刀具,才能运转。做到低成本,大生产效率和大利润率。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生产才能解渴。”作为老板兼销售的张先生,在同客户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会发现,客户通常觉得机床是固定资产,刀具是消耗品,所以更愿意投资固定资产而不愿意把钱花在消耗品上。价格低廉性能不稳定的刀具用在先进设备上,却往往成了阻碍生产效率大化的大“绊脚石”。
东莞川联精密工具有限公司长期供刀给惠州本地的制造企业,该公司专业生产钨钢铣刀,在市场上被广泛使用。川联的技术工程师杨先生说,公司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业绩,得益于他们对刀具材料的重视。
他们认为,铣刀所用的材料决定了铣刀的切削效率和可靠性。一定要做到“不同的工件使用不同材料的铣刀”。针对工件特点生产出与之匹配的特定材质刀具是川联始终认定的不变之道。含钴高速钢,硬质合金(包括超细颗粒硬质合金)、陶瓷以及金属陶瓷等材料制成的铣刀都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杨工说,现在政府提倡环保,干切削技术、低温冷却技术应用而生。切削刀具材料能否抗高温使得刀具具备优良的高温红硬性、高温抗粘合性,高温摩擦性成为刀具切削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之下,采用合适的材料,这样的环境下制出的刀,没有理由不被市场接受和认可。”
树立品牌 将服务进行到底
在本栏目的调研访谈中,笔者还发现,广东这个地方所以每天都上演着“生死存亡”的企业大片,一个工厂的倒闭与资金链断裂有关,而藏在资金链下的一个原因就是回款不及时,回款不到位的根本是不能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
接受本刊采访的一个机加工工厂的负责人说,商业中虽重诚信,但必要的防备不能没有。比如,刀具厂给他们供货,如果及时结清货款,那么一旦后续出现问题,“他们不会及时给你解决,因为他们钱拿到手了。”服务不到位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让加工工厂不得不拖延货款结算期,因为“扣他货款,才能保证售后服务”。
事实上,服务的理念几乎得不到贯彻,这不是刀具企业的“主动意识”,反倒成了一种“被迫”行为。究其原因,一来是缺乏品牌概念,刀具市场鱼龙混杂,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刀具自身“贱卖”,利润薄,如果再提供售中、售后等相关服务,势必企业费用又要增加,这样一来,企业负担就相应加重,再加上货款不能及时回收……如此恶性循环,这样的企业根本无法立足。
今年9月份,原机械部老干部沈烈初工程师发表一篇过万字的长文,在工具界引发了广泛思考。沈老认为,人决定着机床工具行业的兴衰。作为工具母机的机床工具行业与IT行业不完全相同,它更需要也更依赖长期的经验累积而发展。沈老发问:“没有一大批拥有技术诀窍的关键工种的技师与调试技师(目前装配工连刮研也不会,部件与部件的接触刚度怎样保证),又如何保证精度的一致性?”
而反观国外机床工具厂,关键工种及装备调试技师都在50多岁以上、都是身怀绝技的老技师。我们的技师这个时候已经退休或转岗了。他提到,“机床行业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与技师的”!
忠言逆耳,沈老的担忧正是现状的切实反映。在惠州刀具经销商那里,服务是一个缥缈的概念。往往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都能卖刀,“只要能卖出去就行,技术不技术,懂不懂专业知识不重要”。销售人员得不到应有培训,技术工人经验不够,导致很多客户问题都无法得到解释解决。
而在一个国外品牌企业那里,他们的承诺是:根据距离远近,超过300公里需要乘飞机、火车的在17个小时内到达现场;300公里以内9小时内到达现场,大程度地缩小用户停机时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个承诺,又有几家企业能做到?
在目前很多制造企业看来,服务不仅仅是售后服务。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都要配套跟得上。售前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工艺要求推荐合适的解决方案,这包括用户对产品的的试用;生产中间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保证刀具一经试用就能发挥机床的使用价值,为用户创造财富;定时派遣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对一些特殊用户,更要进行保姆式的服务。
“这样的企业真正算起来又有多少家?”川联的杨工慨叹道。
国产刀具有春天
广东一直是“制造大省”,刀具市场之广阔是显而易见的的,惠州作为跻身不久的二线城市,刀具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显庞大。国产刀具虽被诸多诟病,但性价比高是不争的事实。交货时间也相对较快,代理国外数控刀具品牌的经销商说,当他们没有库存时,预定的时间一般需要一周,而国产品牌刀具产品库存十分充足。
再者,“我们更懂用户”。国产品牌更懂如何与国内厂家交际,更注重人脉关系的维护与拓展。有借展会的时机不断加强与各地客户的关系,区域经理也会不定时上门拜访各地客户,时间了解客户需求。而且,国内上规模的的品牌企业,其技术人员也能及时、快速地处理客户加工中遇到的难题。
小小的切削刃为人类创造不计其数的财富,就算将现代刀具的使用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也不为过,这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标志之一。对我国数控刀具的现状大家都了然于胸。通过惠州以览,笔者认为,强化刀具品牌建设,投入力量搞技术,注重职业教育和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培训,认真做好产品与市场,我们不愁没订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刀具技术也开始集软件与硬件于一身,制造业迈向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创新永无止境。
(原标题:半城“制造”孕育天下“刀” ——惠州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刀具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