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商务网

登录

中国制造2025与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

2015-06-17 15:59:466343
来源:机床商务网
  【机床商务网栏目 机床上下游】近日,记者采访了现任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作为行业资深专家,请他分析中国制造2025与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
  
1.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哪方面的内容是你关注的?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 ”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和机器替代的路线来展开。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互联网 ”早实现的行业之一。而智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使用,则将成为先进制造装备的“大脑”。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达到22.5万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54%。

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方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巨大效率改进,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可带来3万亿美元GDP增量,相关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在罗百辉看来,移动互联网、云健康、大数据应用对智慧医疗机器人、家庭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有重要意义,对科技创新、调整结构等很重要,因此倍受关注。

 2.《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大力推动领域突破发展,那么你认为领域里面,那个领域更容易有突破发展?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行动纲领。在这份行动纲领中,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包括提高创新能力、推进资讯化与工业化融合、强化工业基础、品质品牌建设、绿色制造,并点名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太、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等10个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制造2025》其中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系统。智能装备中的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机器人,是重中之重。

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工业自动化的中坚力量,正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用工模式,以人为主的生产模式正逐步向以机器人为主的模式转变。在用工荒和安全法规的压力下,众多企业都表现出了迫切的机器人换人需求。企业也开始逐渐接受机器人生产的率和低成本优势。

罗百辉表示,随着市场的不断升温,机器人及成套装备成本快速下降,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出台的“一年回本的机器人”投资方案导致了机器人应用市场拐点的提前到来。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场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风暴正在席卷。

3.《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发展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近几年,为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发电设备等制造领域研发的数控机床品种已达100余种,但与国外先进机床制造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制造装备和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及可靠性不高。精密制造设备品种少、精度保持性较低、自动化水平不高及环保性差。企业的质量争优意识还不够深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等,成为企业制造出的产品质量差、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2.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现阶段我国数控机床先进技术的来源多数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总体还处于技术跟踪状态,对消化、吸收和改进的投入远远不够。、柔性、精密机床主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试验技术、集成技术和用户工艺研究等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高性能数控系统及智能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技术标准水平低、行业贯彻不够全面;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3.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专业化配套体系不完善,仍依赖进口。对数控机床功能和性能起决定作用的中数控系统、精密大功率电主轴等关键功能部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心技术仍有待发展,因而未能形成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尚难满足数控机床的应用需求,至今大部分依然靠国外进口。

4.制造过程和应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大,机床综合利用率较低。数控机床的制造过程,是一个将原材料通过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转化为产品的过程。由于机床行业制造设备相对落后、工艺不够先进以及管理水平不高,使零件加工精度低、工时长、不合格品和废品率增高;制造过程中功耗较大,整个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轻量化设计技术应用较少,产品节能和无害化方面考虑不足,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综合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仍然较高;加之对切削加工工艺优化及用户工艺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使机床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此外,我国工业机器人与国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1.零部件为发展短板:核心和高精度零部件依赖进口,尽管国内也有一些伺服系统、控制器生产厂商,但大多集中于低端应用,能与机器人配套的很少。

2.产品技术差距大:我国企业销售的主要产品为坐标型机器人,占比超过40%,而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外企在华销售则以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占比超过80%。

3.国内外机器人在产品应用领域各有侧重:国外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在焊接与钎焊领域,几乎占其总销量的50%。近60%的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搬运与上下料领域,涂层与胶封是其应用的第二大领域,用于焊接的机器人不足总销量的10%。

4.行业分布不同:国外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占比近5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分别占14%和10%。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电气工业,金属制品业(包括机械加工),化工、橡胶及塑料工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排名前四,其中汽车和电子占6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国内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搬运、装配、加工、铸造、打磨与喷涂等。

  4.我国机器人产业弱的环节在哪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会有突破性发展?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过去我国的工业更多停留在制造环节,在研发领域、设计领域和销售领域存在短板。在罗百辉看来,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工业、升级版的经济确实要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好。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在各种进步的支撑下,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即实现从研发到制造到销售等产业链条中企业的有机整合。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特征是互联互通。总理多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说明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已经上升为国家国策。企业家应该多去思考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互联网 O2O整合营销创造品牌价值,通过新三板、资本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5.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应该找准什么样的定位,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罗百辉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布局有三大定位主线:某细分领域优势突出,不断拓展相关领域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及实践经验的厂家可定位“机器人智能设备制造商”;下游客户资源深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厂家可定位为“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通过内外部合作整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公司可以定位为“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运营商”。

 6.有统计显示,国内机器人产业园差不多有35个之多。对于各地布局机器人产业,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即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不会重复建设?

  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万台,占销量比重17.5%,成为世界规模大的市场。面对这样一个“大蛋糕”,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摩拳擦掌”,纷纷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意图在工业4.0的浪潮中,吃到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40多家,相当于平均每个省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而更多的园区还在筹备中。机器人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当前一大市场投资热点。这一点,无论是从各方资金加速涌入、各类企业竞相布局,还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产业园区规划中,都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而言,能够同时得到资金、企业、政府等力量的共同关注,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罗百辉指出,必须注意的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和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特色定位、基础研发,力避前些年在光伏等行业出现的盲目扩张、低端竞争等情况。

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劳动强度高导致招工难,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都成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动力。数据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正在高速增长,两年后甚至可能成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世界。同时,中国机器人普及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更是表明市场刚性需求巨大,市场空间有待企业挖掘。罗百辉建议,我国机器人产业必须在保持一定产能支撑基础上,实现核心技术零部件如控制系统、传感器等方面的关键突破。只有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并以差异化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拥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近年来不仅市场申请量大幅提升,并且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保护。国内企业要利用好这些基础和优势,努力在技术、模式等方面寻求创新,做精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要管好行政力量这只有形之手,克制对市场不当干预的冲动,将精力主要放到产业链规划、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市场监管,以及加快产、学、研转化等方面,从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能够像中国高铁等产业一样,打造成又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7.目前,东莞机器换人应该是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达到了什么程度?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东莞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为给“世界工厂”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东莞市去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截至去年底,该市已投入38.65亿元人民币帮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预计减少用工超3万人。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日前在“海丝沿岸国家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上强调,东莞市高度重视“机器换人”,市政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亿元,专门用来资助使用机器人的企业,高可补助500万元,至今有效申报“机器换人”的项目约500项。此外,东莞松山湖还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出资成立专门的公司,负责机器人基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当前全市“机器换人”正如火如荼开展。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在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东莞市近年来已陆续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从资金政策扶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善产业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全面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随着“机器换人”热潮的蓬勃兴起,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世界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支点。东莞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工业重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具有技术改造需求性强、服务资源综合质优等优势,目前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崛起,并走在了全国前列。据统计,东莞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较为集中的为电子产业、塑胶、五金及服装产业,这些产业重点需要的是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代替人在生产线上操作的机器人,多为“臂式”结构。因此,机械手臂是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到目前为止,东莞已有60%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和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已有约70家,机器人企业数已占全国总数的10%,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近15亿元,整个智能装备产业总产值逾200亿元,已逐渐形成了运动控制与装备企业群、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群等集群,并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机器人企业,创新创业机制和产业链配套日臻完善。而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东莞数量达到995件,超过了广州的879件。

东莞接下来还将谋划建立联盟和池。一方面,通过联盟的组件,整合全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依托联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构建若干个集中授权许可的池,开展运营,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水平,还将建立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监控机制。罗百辉认为,在当前知识产权壁垒日趋增多的背景下,成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协同运用为基础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联盟,将能够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带动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此外,东莞还将建立行业数据库,让企业能够快速找到创新突破口,并开展信息利用培训,为企业培养信息运用专业人才。

东莞所处中国制造业前沿重地的珠三角地区,目前正掀起“机器换人”浪潮,中小企业纷纷加速以机器和机器人取代人力,在为各自企业生存创造更好条件的同时,响应中国的呼吁,推广机器人在制造业的使用,通过“三步走”持续创新,实现三目标:

步,中国制造业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上一篇:人工智能利弊共存 未来科技发展仍需探讨

下一篇:中国制造全速迈进机器人时代 市场潜力巨大

相关资讯: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